#物理學
-
華人首座諾貝爾獎得主 物理學家楊振寧103歲辭世
|文教科技全球知名物理學家楊振寧18日在北京逝世,享嵩壽103歲。楊振寧於1957年與李政道共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是華人首座諾貝爾獎得主,也是中華民國史上第一人。楊振寧生前曾獲頒中研院院士,1948年在美取得博士學位後長期留在美國任教,晚年至北京清華大學任教後定居中國,並於2015年入籍中國。
-
-
興大和清大天文研究新突破 逾半數快速電波爆屬「重複型」
|文教科技快速電波爆是宇宙中最神秘的天文現象之一,中興大學和清華大學的研究團隊指出,超過半數的快速電波爆屬於重複型,這和一般學界認為快速電波爆大多是僅爆發一次的單發型大不相同。除了顛覆傳統理論,也為天文學界探究快速電波爆的起源提供新的方向。
-
中國建地下微中子實驗觀測站 2025年正式啟用
|全球物理學是研究時空、物質與其交互作用的自然科學,大至宇宙、小至基本粒子。而宇宙中數量僅次於光子,排名第2的粒子、微中子卻因為偵測困難,至今仍充滿神秘色彩,又被戲稱為幽靈粒子、鬼粒子。位在中國廣東省,耗費3億美元建造的江門地下微中子實驗觀測站,2025年將正式運作,實驗所收集到的數據將讓人類一窺這個幽靈粒子的奧秘。
-
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出爐 訓練人工神經網路為機器學習奠定基礎
|全球台灣時間今(8)日下午公布2024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由約翰·霍普菲爾德和傑佛瑞·辛頓共同獲獎,兩人利用物理學工具訓練人工神經網路,為機器學習提供基礎性的發現與發明。「人工神經網路」與AI人工智慧息息相關,今年的獲獎者自1980年代以來,就在人工神經網路方面進行了重要的研究。
-
發現基因調控要角microRNA 美2生物學家摘諾貝爾生醫獎桂冠
|全球2024年諾貝爾獎(Nobel Prize)第一個獎項於台灣時間7日傍晚揭曉,生醫獎由美國發育生物學家維克托·安布羅斯(Victor Ambros)與分子生物學家加里·魯夫昆(Gary Ruvkun)共同拿下;他們因發現小分子核糖核酸(microRNA)及其在轉錄後基因調控中的作用而獲得這份殊榮。
-
如何才能贏得諾貝爾獎? 《自然》期刊揭密:95%得主有學術聯繫
|全球2024年諾貝爾獎今(7)日起將陸續揭曉得獎名單。《自然》(NATURE)期刊統計歷屆科學與經濟領域的得獎者資料,發現女性得主比例雖然在2000年後開始上升,但整體而言仍低於5%。若進一步檢視歷屆得主在學術上的關係,可以發現並非來自多樣化的學派,有高達95%獲獎者在學術上都有師承、合作等緊密連結。
-
韋伯望遠鏡回傳最新太空照片 3億光年外2星系交纏如企鵝護蛋
|全球韋伯太空望遠鏡近期回傳令人震懾的天文星體照,距離地球60億光年的南半球星座巨爵座中的巨大質量黑洞,在前方星系的重力場作用下,折射出宛如璀璨寶石的漂亮光點。另外,距離地球3.26億光年的長蛇座,則有2個交纏的旋轉星系「Arp 142」,外型就像企鵝守護著蛋。
-
歐洲核子研究組織70週年 將升級全球最大「大型強子對撞機」
|文教科技今(2024)年是全球最大粒子物理學實驗室「歐洲核子研究組織(CERN)」成立的第70週年。CERN不僅是全球資訊網(World Wide Web,www)的發源地、也擁有全球最大的「大型強子對撞機」,CERN預計在下一個10年中,將大型強子對撞機升級為高亮度大型強子對撞機,進行更多研究與觀察。
-
澳洲天文中心實現性別平等 300員工一半是女性
|全球澳洲天文研究中心通過為期5年的教育和平等權利行動方案,希望能達到組織內成員性別比平等。澳大利亞研究理事會全天空物理學三維卓越中心(ASTRO 3D)上週報告宣布,今(2023)年內部逾300名員工一半是女性,其中包含非二元性別認同者。改變科學領域男性人數遠大於女性的刻板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