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諾貝爾生醫獎於台灣時間今(3)日17時30分揭曉,由瑞典學者基因學者帕博(Svante Pääbo)獲獎,表彰其在古人類基因和人類演化的研究成就。
全球疫情還沒結束,科學家用盡一切方法消滅新冠病毒,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最近就成功,以新型的「222奈米波長紫外線」,讓包括新冠病毒在內的所有微生物失去活性。紫外線消毒行之有年,例如波長254奈米,就常用於食品或醫院,不過不能有人在場,以免傷害皮膚眼睛;222奈米波長儘管略短,但能殺毒滅菌,而且不傷人體。
全球物理學研究重鎮「歐洲核能研究所」,最近面臨重大困境,因為主要出資國都主張制裁俄羅斯,不准俄方參與研究計畫。但幾項重要研究,少了俄羅斯科學家參與,根本無法進行下去。
瑞典皇家科學院宣布,今年度的諾貝爾物理學獎,頒給了美國、德國、義大利,三位在氣候相關研究,有卓越貢獻的學者。這三人,分別是90歲的日裔美籍氣象學家真鍋淑郎,還有德國科學家克勞斯哈斯曼,以及義大利物理學家喬治帕里西。真鍋、哈斯曼,為地球氣候所創建的物理模型,讓全球暖化的預測得以量化、變得更精準。而獨自獲得另外一半獎金的帕里西,則是發現了從原子到行星規模的物理系統,失序和波動的交互作用。
近年來,太陽能材料「鈣鈦礦」,在綠能和積體電路產業等領域,逐漸受到重視。但現行的鈣鈦礦應用在積體電路上,只能低溫運作,而且成本較高。東華大學團隊在科技部支持下,歷經兩年的研究,找出其中的關鍵技術;可以在室溫下,來完成低耗能又平價的太陽能材料雷射元件,為能源材料和半導體結合找到新的突破口。 小小儀器,展示太陽能材料「鈣鈦礦」和光纖的應用,只要調整其中的成分比例,就能得到不同波段的雷射光纖。這是
黑洞議題在天文學界中一直都備受關注,早在1960到1990年代,就已經證實黑洞存在,還提出銀河系中央有超大型黑洞的說法。今年度的諾貝爾物理學獎,分別頒發給三位,來自英國、美國、德國的學者,他們也都是因為黑洞研究而摘下桂冠。 愛因斯坦提出廣義相對論的同時,雖然也預測了宇宙中黑洞的形成,但愛因斯坦自己都對黑洞的真實性存有疑慮。直到愛因斯坦去世將近10年後的1960年代,當時還很年輕的霍金與潘羅斯,就證
美國,法國跟加拿大三位物理學家,在雷射物理學領域的重大發明,替雷射視力矯正手術鋪路,獲得201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其中96歲的美國學者亞希金,是歷年最年長的諾貝爾獎得主,加拿大的史崔克蘭,則是相隔55年後,首位得獎的女性,也是諾貝爾史上第三位。 目前在加拿大滑鐵盧大學任教的唐娜史崔克蘭教授,是諾貝爾物理學獎相隔55年後,再次獲得這項殊榮的女性,史崔克蘭在安大略的記者會上透露,「這些年來我遇到的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