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造太陽」核融合發電重大突破 一文看懂零碳排的終極能源【更新】

美國勞倫斯利佛摩國家實驗室。(圖/美聯社)
美國實驗室日前在核融合反應中,首次達到150%淨能量增益,創70多年來的新紀錄。核融合發電原理與太陽熱能相近,被視為乾淨且取之不盡的能源,美國能源部在台灣時間13日晚間11時揭曉最新進展。

核融合是什麼?

核反應分為核分裂與核融合。前者是由一顆原子核,分裂為多顆較輕的原子核;後者則相反,由兩顆或以上的原子核,結合成一顆較重的新原子核。

左圖為核分裂、右圖為核融合反應。

反應前後的總質量並不會相同,失去的質量將轉換為能量釋出,其含量可由愛因斯坦的質能互換公式 E = mc²(能量 = 質量 × 光速的平方)計算而得。

目前核電廠的核能發電,主要由鈾-235核分裂釋放的能量推動進行;而太陽之所以能持續發光發熱,是其中心的氫核融合轉變為氦,過程中釋放的能量所造成。

核融合有什麼重大突破?

日前,美國勞倫斯利佛摩國家實驗室(LLNL),首次在核融合反應中實現淨能量增益(net energy gain),也就是產生的能源大於消耗的能源。

研究員使用2.05百萬焦耳(MJ)的原料,成功釋放出3.15百萬焦耳的能量,淨能量增益達到150%。在此之前最高的淨能量增益,是2021年美國國家點火設施(NIF)創下的約70%,該裝置也是本次進行核融合反應採用的設備。

LLNL此次採取「慣性局限融合」(Inertial confinement fusion)技術,透過192束超高能量雷射光束,加熱裝了氘及氚的燃料球,創造有如太陽中心高溫、高壓的環境,以誘發核融合反應。

慣性局限融合技術。藍色箭頭代表雷射;橘色代表燃料球向外爆裂的能量;燃料球內的箭頭,為球外層爆裂後產生的反作用力,對內施加高壓高溫。(圖/Benjamin D. Esham)

為什麼要發展核融合發電技術?

目前全球能源皆存在各自的問題。像是石化燃料原料有限,且會造成空氣污染;太陽能、風力等綠能,也有成本高、缺乏穩定性的疑慮;核分裂則面臨高階核廢料存放,以及輻射污染等風險。因此,乾淨又供應穩定的能源,成了各國追求的目標。

相較於核分裂,核融合僅會產生如防護衣、過濾器等低階核廢料,通常經過淺層掩埋數十至數百年,輻射值即可回復至接近一般環境的背景值。此外,核融合常用的燃料為氘與氚,氘穩定存在自然環境中,氚雖然極其稀有,但可經由鋰反應而成,同樣不需擔心其存量。

至於安全性問題,核融合並不像核分裂能自主產生連鎖反應,而是需要持續添加燃料維持運行,一旦系統發生問題,也會自動停止運作,因此不容易發生爐心熔毀、甚至輻射外洩的狀況。

核融合發電的未來?

目前全世界最大的核融合反應爐,是位在法國的國際熱核融合實驗反應爐(ITER)。預計2025年開始電漿實驗、2035年開始氘氚核融合實驗,理想狀態下,核融合釋出的能量將達原料的10倍。

科學家普遍認為,核融合輸出能量至少要是輸入能量的10倍,才有機會達到收支平衡;若要運用在商業發電,釋出的能量要達到30倍以上。雖然150%的淨能量增益對比此數字,仍有很大的進步空間,但已是研究逾70年來的重大里程碑。

法國原子能委員會專案經理李法佛(Erik Lefebvre)也告訴法新社,要走到發電商轉的那步,可能還需要20至30年。

專題|土耳其百年震殤 「鬆餅式坍塌」為何釀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