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林轉作節水作物發芽率不佳 爭取天然災害現金救助
發布時間:
更新時間:
為減緩高鐵沿線地層下陷與提升國內飼料自給率,雲林許多鄉鎮配合轉作種植高粱、硬質玉米,但8月種植後卻碰上連續下雨,導致發芽率不佳,對此雲縣府表示,經函文農委會勘災結果,卻建議農民以人工補植,恐增加成本,品質也會參差不齊,希望中央能公告高天然災害現金救助保障農民。
來到高鐵沿線土庫段旁的農地,農民配合政府為減緩地層下陷,近期陸續轉作高粱要減少抽地下水,但8月播種後卻碰上連續下雨,導致發芽率不佳,平均受損達到5成,擔心未來收成會不如預期。
土庫農民指出,「本來是想說整個都耕鋤重新種植,但重種就會拖延到時間,(節氣)也無法配合。」土庫鎮農會總幹事黃萬聰表示,「政府一直鼓勵我們做節水作物,尤其是高鐵沿岸,因為去(2021)年種的效果不錯,今年包括元長、北港和虎尾都有配合政府政策種植高粱。」
雲林縣農業處表示,縣內今年種植高粱面積200公頃,比去年成長一倍,而為了要提升國內飼料自給率,農委會曾下鄉推廣種植硬質玉米,卻也都碰上發芽率不佳,經縣府函文農委會災損現況,卻收到農委會希望農民以人工補植。土庫農民說道,「如果要請工人來補種植,一天要1400元還有要點心,所以根本就不划算。」
雲縣府農業處副處長蔡耿宇表示,「因為補植後續會牽扯到補植成本跟延遲收割的部分,可能會影響到明年度的種植。」
農業處表示, 經勘災縣內許多高粱、硬質玉米受損程度已達5成,已符合天然災害現金救助標準,希望中央能公告這兩項作物現金救助,並放寬硬質玉米最低繳交量2500公斤,以保障農民收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