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勵稻田轉作雜糧 農委會推「大糧倉計畫」
林靜梅 謝其文 / 台北報導
發布時間:
更新時間:
國內的玉米、大豆、小麥等雜糧有9成4從國外進口,國產大豆只占0.2%,農委會推出水稻田轉作大豆獎勵金,響應的農民表示,國產大豆雖然新鮮、品質好,不過沒有政府獎勵金就會做不下去。
桃園沿海有不少二期休耕田,有碾米廠業者為了幫助農民提高收益,推廣種黃豆、黑豆,只是國產黃豆價格每公斤55元,是進口的非基改黃豆的2.5倍,業者表示,做成豆漿等產品,因為有相關補貼,所以可以賣到學校,但業者仍希望消費者看見國產豆的好。
業者黃世宸指出:「優勢的話第一個就是新鮮,你把它加熱或去用類似奶泡機去打,那其實它口感更好,就好像在喝拿鐵那種感覺。」
國產大豆生產面積4305公頃,只佔總需求量的0.2%,想要提高國產雜糧自給率,農糧署105年起推動「大糧倉計畫」,透過各種補貼,鼓勵稻田轉作雜糧。
農委會農糧署長胡忠一表示:「無論如何我們要怎麼樣來讓,現在國內生產過剩的三萬公頃的這些水稻田能夠來種雜糧。」
現在進一步希望在桃竹苗地區推廣,五年多前就開始改種大豆的農民表示,今年本來預期收成不錯,但停灌導致功虧一簣,他則認為北部東北季風強,轉作大豆確實比南部困難。
農民劉政育表示:「因為有獎勵金的關係,所以我們覺得勉強還是可以,至少還有工錢可以賺。」
但農糧署表示仍會持續推廣轉作,因為二期作改種大豆,較水稻省水一半,減少使用農藥肥料,加上政府獎勵補助,每公頃的收益會增加4萬多元。
桃園沿海有不少二期休耕田,有碾米廠業者為了幫助農民提高收益,推廣種黃豆、黑豆,只是國產黃豆價格每公斤55元,是進口的非基改黃豆的2.5倍,業者表示,做成豆漿等產品,因為有相關補貼,所以可以賣到學校,但業者仍希望消費者看見國產豆的好。
業者黃世宸指出:「優勢的話第一個就是新鮮,你把它加熱或去用類似奶泡機去打,那其實它口感更好,就好像在喝拿鐵那種感覺。」
國產大豆生產面積4305公頃,只佔總需求量的0.2%,想要提高國產雜糧自給率,農糧署105年起推動「大糧倉計畫」,透過各種補貼,鼓勵稻田轉作雜糧。
農委會農糧署長胡忠一表示:「無論如何我們要怎麼樣來讓,現在國內生產過剩的三萬公頃的這些水稻田能夠來種雜糧。」
現在進一步希望在桃竹苗地區推廣,五年多前就開始改種大豆的農民表示,今年本來預期收成不錯,但停灌導致功虧一簣,他則認為北部東北季風強,轉作大豆確實比南部困難。
農民劉政育表示:「因為有獎勵金的關係,所以我們覺得勉強還是可以,至少還有工錢可以賺。」
但農糧署表示仍會持續推廣轉作,因為二期作改種大豆,較水稻省水一半,減少使用農藥肥料,加上政府獎勵補助,每公頃的收益會增加4萬多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