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到連續強降雨以及東北季風的影響,花蓮吉安鄉的2期稻作發生不稔實症,也就是所謂的空包彈,目前初估受災面積約還在持續擴大,農民大嘆今(2022)年血本無歸。
農委會今年開辦水稻收入保險。據統計,宜蘭縣今年稻米農損約有1至3成,但農委會的保險卻是以鄉鎮市為單位,如該鄉鎮的稻米減產較過去5年平均,減少約2成,才會理賠,遭批評「看得到,吃不到」。三星農民今年農損達6成,卻因全鄉農損沒達到理賠標準,而無法獲得賠償,損失慘重,盼中央能讓保險改以稻米品種,或者劃分為更小的區域為單位,不要以鄉鎮市為單位。縣府則回應,已函文建議中央作更細緻的保險制度滾動式檢討,以保護農民權益。
受到氣候影響,近期雲林縣一期稻作出現稻熱病、水稻不稔實等現象,其中以水林鄉水稻災損最嚴重。另外食用玉米也出現植株倒伏、授粉不良脫粒等情形,縣府會同農業單位勘查災情,建請中央將食用玉米列入天然災害現金救助,減少農友損失並保障權益。
日前的圓規颱風,帶來的強大雨量,造成花東不小災情,尤其在農業部分。根據農委會最新統計,損失約新台幣5668萬元。其中,最嚴重的為花蓮縣,受災最大宗作物為二期水稻。
上週末台東地區各地終於下雨,但需要溪水水源灌溉的水稻田只有些微進帳,一期稻作還算勉強過關,但7月開始的二期稻作可能就不太樂觀。 上週末台東地區連下3天間歇性大雨,氣象局監測,台東地區這3天來累積的雨量最多超過50毫米,民眾認為可能可以為農作物、尤其是一期稻作解渴。不過農田水利署台東管理站各地水圳監測,只有靠近南部的水圳有大量進水,但在靠近中央山脈中部的關山和池上地區,進水率只提高1成左右,雨並沒有
今年春季因為乾旱,桃竹苗、台中、嘉南地區農地被迫停灌,農民無法種植水稻。不過在水稻之外,其實還有許多旱作,像是大豆、小麥等等,這些雜糧的節水效率高;如果擴大推廣,也是台灣農業面對乾旱的一種因應之道。 氣候變遷下,台灣缺水的風險增加,今年春季就因為乾旱,桃園以南74000公頃農地面臨停灌,農民無法種植水稻,轉選擇耕種需水量少的大豆、高粱等旱作。 桃園農改場助理研究員林禎祥說:「他們(農民)轉作春作,
國內年產150萬到160萬公噸稻米,前年更逼近200萬公噸,其中約有30公噸生產過剩,政府要花錢收購還要銷售,加上最近缺水,農委會決定要減少稻作面積、增加雜糧生產。農糧署持續推動大糧倉計畫,最近補助國產黃豆運費,讓更多校園的營養午餐願意使用國產豆奶。 水情嚴峻,先是桃竹苗地區二期稻作宣布停灌,緊接著嘉南地區的一期稻作也確定休耕。種水稻耗水,國內又生產過剩,農糧署從明年起,要先試辦兩年四期稻作「四選
秋行軍蟲去年入侵台灣,危害已經從玉米、高粱擴及到水稻秧苗,農委會農業藥物毒物試驗所經過一年多的研發,終於成功製作秋行軍蟲的性費洛蒙誘殺系統,可有效捕捉雄的成蟲,大大降低雌蟲產卵機率,以降低族群數量。 用寶特瓶改良的上衝型誘蟲器,底部放置性費洛蒙誘餌,只要放在有秋行軍蟲入侵的田間,雄的成蟲就會被吸引飛入,而飛上最上層就無法逃出,這是農委會藥毒所最新研發的「秋行軍蟲性費洛蒙誘殺系統」,將以更便宜有效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