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症居家照護啟動,台灣防疫新階段【獨立特派員】

最近疫情升溫,連續幾天確診案例都破千例以上,不少民眾也發現身邊陸續有親友確診或被匡列的消息,所幸大部分確診案例都是輕症。4月8日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公布居家照護草案,確定輕症確診者可以在家隔離的防疫方針,目前已經有超過十個縣市開辦輕症在家。相關措施才剛公布實施,許多規定也還在不斷地調整當中,民眾除了要留意相關的規定做好防疫,也要以戒慎不恐懼的心態繼續生活。

111年4月8日,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準時召開例行記者會,此前一天台灣確診本土病例數已經連續一個禮拜破百例,確診數上升趨勢明顯。原本預計四月下旬才會公布的居家照護草案不但提前公布,也在14日正式上路。

檢視符合居家照護的確診者條件,年齡小於65歲、沒有懷孕、無須洗腎的無症狀或輕症確診者才可以在家隔離照護,同時同住的未確診者也必須符合一樣的條件,雙方才能在同一個屋簷下生活,而同住者也不能超過四個人。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解釋,由於65歲以上民眾重症風險相對較高,因此會安排至醫院或是集中檢疫所進行分流。而若是同住的65歲以上未確診者,或者有懷孕或是洗腎等情形者,則必須到另外的地方進行居家隔離。

以健康條件作為確診者能否居家照護的指標,與新加坡的家庭恢復計畫類似,兩者基本上都以輕症或無症狀確診者為主。以年齡來說,新加坡限定在80歲以下且完成疫苗接種的長者居家照護,並排除三個月以下的兒童,懷孕婦女則限定孕期36周以下並完成疫苗接種才可進行。在年齡與及懷孕婦女兩大條件上,新加坡皆較為寬鬆。

三月間,新加坡疫情還在高峰,確診病例7天平均值都在1.5萬人左右。當時旅居新加坡的郭小姐感染確診,於隔離期間除了開門取餐並沒有離開房間,而家人們則是照常生活。

「他們都是可以出門的。」郭小姐說,只要外出前經過快篩確認陰性,家人們當天便可以正常上班上課。在輕症居隔政策上,新加坡並未把同住者納入,而是視為接觸者以快篩來管理。

日前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公布居家照護草案。(圖/獨立特派員)

相比外國防疫措施,台灣政策仍舊嚴謹

而剛開啟輕症居隔的台灣,除了確診者本身必須隔離10天以外,同住者也同樣要隔離10天。待隔離期滿後,確診者還要進行7天的自主健康管理,同住者也要進行7天加強版自主健康管理。換句話說確診者與同住者的隔離天數,加上自主健康管理基本為17天。

今年2月放棄清零策略的韓國,在3月份迎來大規模確診,確診病例7天平均值都在40萬人左右。旅居韓國的民眾賴俊良接到確診簡訊後就開始在家隔離,因為一個人住沒有同住者的問題。不過依照韓國目前確診者居家隔離的規定,即使有同住者影響也不大。

賴俊良告訴《獨立特派員》,在韓國同住者並不需要隔離,但政府建議若同住者出現確診狀況,民眾應於三天內進行PCR檢測,並於七天之內再進行一次自我快篩以策安全。

跟新加坡一樣,韓國確診居家隔離政策並未將同住者納入,而是採快篩來管理,兩地對確診者的解隔離規定也大同小異。而相較於兩國的防疫措施,北市聯醫整合醫學照護科主治醫師姜冠宇認為,台灣的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十分小心,認為居家同住的時候必定會有一定程度的感染上升,因此要求一起同步隔離與自主健康管理,這樣的政策在別的國家仍未曾出現過。

在新加坡縱使持續快篩陽性,於居家七日後依舊可以解除隔離。(圖/獨立特派員)

確診仍有一定致死率,兒童染疫風險不可輕忽

對家庭感染上升的預期,使得台灣對輕症者居家照護不敢大意,而在實施分流後,確診輕症者也將進入社區。過往對兒少染疫再重症率不高下普遍傾向樂觀,不過指揮中心認為兒童染疫風險在緩步開放的過程中將不可輕忽。

台大醫院小兒感染科主治醫師李秉穎表示,美國統計到3月31日為止一共出現了962位新冠死亡病例,當地兒童感染新冠肺炎後的致死率為0.01%。以美國的人口數跟台灣人口數進行校正,台灣可能會出現幾十位的兒童死亡案例。

綜合萬分之一致死率以及幾十位兒童死亡病例反推,將是數十萬的兒童病例數。在感染擴大的預期下,未來台灣對兒童的防疫政策以及疫苗接種,都無可避免將有更多討論及調控。

目前第三劑疫苗施打率,只有64%的65歲以上長者是另一個焦點族群。台北榮總也祭出催打措施,希望以提高疫苗覆蓋率來降低確診上升對年長族群的衝擊。不過台灣都會區的住宅型態,對輕症在家隔離是最大的挑戰。

「並不是每個家庭都有兩間以上的廁所,當有出現要共用廁所的情況,廁所就會成為蠻大的危險。」北市聯醫整合醫學照護科主治醫師姜冠宇說明,過去研究顯示,公共廁所為高危險的傳染場所,因此當確診者與同住者必須共同使用衛浴空間時,使用完立即清消是最大原則。

除衛浴空間外,共用空間中的門片、把手以及開關等容易接觸的表面也是清消重點,同時各個空間內的通風狀態也必須留意。

北榮積極提倡疫苗接種,希望可以提升長者疫苗覆蓋率。(圖/獨立特派員)

居家人數直線上升,配送量能備受考驗

藥局中防疫物資有獨立的區域,除了快篩試劑、血氧機兩大商品較短缺之外,其餘物資都算充裕。而在確診居家照護中除了口罩、清潔劑,藥師人員也提醒不要忽略手套。

連鎖藥局負責人黃琬鈴表示,由於手套價格不高加上又為隨時拋棄式使用,因此能夠幫助大眾在接觸物品時形成良好的防護作用。同時除了退燒、止痛藥品,也可以將相關維他命列為居家常備品。

新北市是第一個執行居家照護的地方政府,規劃中有遠距醫療、物資配送等後端平台服務,不過未來的確診數將考驗現行的配送能量。北市聯醫整合醫學照護科主治醫師姜冠宇分析,未來5月中時如果每個家庭都開始進行隔離,以至於衛生所人力爆炸,就有可能會出現如上海一樣等不到物資的問題,而這個也是台灣目前要極力避免發生的狀況。

過去政府曾透過藥局、超商等系統,將防疫物資送入社區。醫療人員建議可能要及早規劃將民間的宅配、外送平台納入,以維持配送量能穩定。

在地方量能有限的情況下,外送平台成為新型配送選擇。(圖/獨立特派員)

推行第四劑有所困難,現為群體免疫最佳時機

歷經三月份的確診高峰後,新加坡確診病例數目前維持下降趨勢。韓國在三月之後確診數也開始降溫,中研院生醫所兼任研究員何美鄉表示,根據世界各國到達能使Omicron病毒再生數下降的確診人數,台灣可能至少要有近5%到10%人口確診才能慢慢走向穩定的發展。

台灣全人口確診5%代表者將有百萬確診數,然而這還是一個往下調的數字。炎熱的夏天可能抑制確診症狀出現,是學者眼中提高群體免疫的最佳時機。何美鄉說明,假設直到8、9月台灣感染率依然不到2%、3%,面對即將到來的冬天政府就得思考要如何執行施打第四劑的政策,現今75歲以上的長者已經有三成的人未完整接種兩劑疫苗,推行第四劑的困難度自然可想而知。

在進入炎夏之際,面對快速上升的確診數字,台灣採取輕重症分流作為減災策略,也靜待下一個告別疫情的季節。

(※ 李婕綾 張智龍/採訪報導)

專題|土耳其百年震殤 「鬆餅式坍塌」為何釀禍?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