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瀑布》:偶爾飄來一陣雨,不知能否打醒你【影評】

(※ 文:Kristin,「一頁華爾滋」臉書專頁版主,著有《光影華爾滋》一書)
鍾孟宏有一股低調的魅力,即使刻意收斂,肢體語言仍自負亦自信的傲氣。他不假掩飾地說,自己的電影與真實生活經驗完全無關,也或許,故事因此從日常的縫隙中就這麼長出了自己的生命力。
言談間透露著自己的誠實、坦然,與楊德昌同等關注中產階級的生活面貌,但如此誠實是否能得到觀眾的共鳴,那可能因人而異。其生涯的第六部長片《瀑布》誕生在新冠肺炎壟罩全球時,呼應《陽光普照》家庭關係與父子命題,海報從4個人的核心家庭,進化為剩下2個人的單親家庭,更為集中地捕捉一對母女迎向命運的無常、情感變化的軌跡。許多人不約而同以「溫柔」形容此部作品,私以為,溫柔也不過這個故事的表象,總會在不留神之際被鋒利的刀尖劃破。
驟雨之後,成為思覺失調症患者以後
電影處處流動瀑布之意象。從陽光灑落的南京敦化路口、小巨蛋,畫面落在一處覆蓋藍色帆布正在拉皮整修的大樓。鏡頭裡,此戶人家住著優雅得體的媽媽品文與乖巧溫順的女兒小靜,她們在不知不覺間行至岌岌可危的懸崖邊緣。
前段巧妙地從母親品文的視角延展,也不知是從什麼時候開始出現狀況的,一度以為正值青春期的小靜顯現叛逆、偏差傾向,長刺般處處頂撞媽媽;再加上班上同學傳出確診案例,終日關在同一個屋簷下,母女關係陷入劍拔弩張的地步,整部電影似乎漸漸導向了心理驚悚類型。
半夜突如其來的驟雨翻轉了一切,不僅僅是家人之間的關係,權力和責任的消長,還有真實與幻覺的落差。
皆是如此,在一個孩子一夜長大的時候,在一名母親成為思覺失調症患者的時候,才開始意識到身份的互換,必須有人設法維持生活繼續運轉。小靜或許不諳世事,卻並非缺乏思考與判斷力的孩子,在有機會擁抱另一個看似嶄新、美滿的家庭時,她選擇捍衛自己手中真實的羈絆,即使媽媽病了、垮了,前方僅剩黯淡,這個孩子很快意識到自己的容身之處真正屬於何方。

偶爾飄來一陣雨,點點灑落了滿地
《瀑布》稱不上是難懂的電影,但鍾孟宏有自己的理想結構。觀眾渴望一個答案,他偏偏不輕易鬆口;觀眾渴望一言以蔽之,他也執意一轉再轉。
前段以為是母女相愛相殺,中段拋出了思覺失調症,後段則橫亙著命運的難以捉摸。過了一個又一個關卡的人生,依然就這麼繼續下去。
雙雙入圍最佳女主角,賈靜雯與王淨宛若真正的母女,相斥亦相似,堅強亦脆弱,詩意鏡頭中藏有殘酷和銳利。一位演繹出為人母的各種人性面相,一位讓人憶起青春期時的彆扭與不示弱,這些女性們勇於承擔一切,重新理解和認識彼此,咬緊牙關維持生活,極其真實的互動填滿了整部電影的血肉。
導演延續《陽光普照》的核心命題——真正的家庭形狀、人生雛形彷彿天光雲影,聚了又散,散了又聚,時而遠在天邊,時而近在咫尺,其中的人們根本無從把握時間、掌控方向,我們只得蒙著眼親手摸索,有些情感問不了是非,只因親人而存在,只因愛而學會承擔責任。

導演曾表示,原本有意將醫院一幕剪去,對他而言過於煽情,卻是我們揮之不去的畫面之一。那幕,小靜隔著醫院的透明玻璃,凝視著宛如一具空殼的母親,怔怔落下淚水,連成年人都不知所措,更遑論只是孩子的她,究竟未來該怎麼走下去,該怎麼找回正常生活?幸好,一路上還有萍水相逢仍願拔刀相助的人們,例如適時伸出援手的打掃阿姨,最後關頭踩了煞車的房仲經理,不合時宜卻老派真誠的賣場主管,溫柔證明了,心懷惡意的大有人在,同等心懷善念的人也不在少數。
諸如「要試著理解她」、「不要否定她」、「要站在她的角度想」,醫生所能提供的建議不過雙向的傾聽和理解,實踐起來也並非易事。然而,人與人相處的關鍵始終在於嘗試,因此小靜趕走了駐守門外的衛兵,鐵了心請來消防隊員協助捕蛇,即使面露擔憂,也試著放手讓媽媽找份工作、重新建立人與人的連結,好不容易才換得——「不要再問我妳還好嗎,我答應妳,我會努力好起來。」
無暇多慮時,會發現這個世界沒有想像中好,也沒有想像中糟糕;日子沒有想像中順遂,也沒有想像中難熬;生活沒有想像中光明,也沒有想像中絕望。投投球,維持身體勞動,讓頭腦保持忙碌的道理,簡單有力,畢竟就只是偶爾飄來一陣雨,點點灑落了滿地。
魏如萱所唱的一曲〈抉擇〉,在午夜夢迴時的醫院長廊響起,歌聲清亮婉轉,劃破絕望環伺的無邊黑夜,化作一道可遇不可求的美好救贖。如此安排乍聽之下或許有些突兀,卻與鍾孟宏的斷裂感交融成一股奇異的魔力,如此「不合常理」或許只是我們未曾理解的世界面向。她成為品文接軌思覺失調症患者與現實世界之間的橋樑,於影廳燈亮後很久很久以後,歌聲混雜水聲仍持續落在耳裡。
生活不是我們戰戰兢兢,就能如願避開危機、躲過墜落。

洪水湍急而至,她的世界瀑布聲不停歇
《瀑布》何以取名為瀑布,謎底揭曉於故事盡頭,那是徵兆,也是預言,隨外在環境的改變而改變,悲劇毫無預警降臨時,一切才得以真相大白。故事的視角就這麼從品文轉移到小靜,再從小靜轉回到品文,不停毀壞,不停重建,那關乎母親眼裡的女兒,以及女兒眼裡的母親,《瀑布》便於兩者之間流動。畫面中,小靜在溪中央的大石頭上動彈不得,眼睜睜看著湍急洪水奔流而至,就如她必須一個人扛起母親的病情與外界的壓力般四面楚歌。
母女倆千辛萬苦抓住一線生機,勉強將生活帶回軌道,上一秒才風和日麗,下一秒卻風雲變色。隨母親視線提心吊膽緊盯電視螢幕的新聞,臉部打上馬賽克的傷者一個一個救出,不肯停歇的瀑布聲持續震耳欲聾,那件印著「Don't Sweat It」熟悉字樣的衣服終於出現在畫面上,瞬間,全影廳的人鬆了一口氣。然而下一秒,又忽然察覺了鍾孟宏的棉裡藏針,那是媽媽的思覺失調再度惡化,亦或現實世界真的容許她們慢慢好起來呢?
致敬奇士勞斯基《紅色情深》、《藍色情挑》的用意,或許多數影迷都能有所連結,但再往深處挖掘的話,那還是創作者眼裡,人活在世上僥倖擁有的情感連結,僥倖得以延續的生存意志。實際上,命運並非線性,命運裡蘊藏著當下、過去與未來,縱使這個故事的本質並非驚悚懸疑,但繞了好大一圈的恍然大悟,實則夾雜一瀉千里的情感力道。
究竟,該如何從人生猝不及防的潮起潮落底下,設法透過日常去梳理矛盾複雜的親子命題,闡述比「愛」更貼近生活經驗的擔憂、守護與不願放棄?相信觀賞完《瀑布》的觀眾,內心都會有自己的答案。
(本文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