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嚴峻,越來越多家庭群聚個案。彰化一名國小二年級的楊小妹,一家五口有4人染疫,唯獨楊小妹一直都沒確診。有醫師認為,這並非是楊小妹先天基因過人,而是維持良好的生活習慣和飲食均衡,搭配衛生習慣才讓她大大降低感染風險。
週日是母親節,許多民眾都會帶媽媽去吃飯或旅遊慶祝,但在壽山動物園也有一群特別的媽媽,她們負責照顧園區內各種地上走的、天上飛的動物,對這些動物而言,她們就是像媽媽一樣的存在。
越南語讀繪本:「媽媽依依不捨地離開家」。平常做什麼事都黏著媽媽的小女孩,突然得知外婆生病,需要媽媽回到越南家鄉照顧,這樣的小故事是一些新住民家庭可能面臨的場景。台灣大學外語教學暨資源中心講師 阮蓮香:「第二代的,想他自己的媽媽,因為他媽媽要回去照顧外婆,然後他媽媽嫁來這邊,也會想她媽媽,在家鄉的媽媽,那因為這個故事,所以我想,我有看到我自己的影子在裡面,還有我的處境」。這些小故事,不只有可愛插圖,
根據移民署統計,到今年1月底為止,全台新住民人數,已經超過57萬人,而因應十二年國教課綱,把新住民語文,列入國中小的必選修課程,因此教育部委託學界研編相關教材。歷經5年時間,一共完成30本,涵蓋印尼、越南、菲律賓等七國語言的新住民家庭母語教材,希望能提供新住民家長,更系統化、生活化的繪本共讀方式,讓孩子了解多元文化。
台灣這幾年共享服務盛行,不但機車、汽車共享、玩具共享,在桃園市楊梅埔心還有個年輕媽媽,推廣二手有機棉嬰兒服共享服務,希望減輕育兒負擔,也減少浪費、友善環境。
高雄少年及家事法庭法官朱政坤審理一件夫妻離婚訴訟,判准兩人離婚,並將8歲孩子的監護權判給女方。法官有感離婚訴訟常見夫妻彼此怨懟、相互攻訐,傷害最深的往往是夾在父母間的孩童,在判決書中透過千字文向本件孩子說「你沒做錯任何事」,「爸媽都很愛你,他們是最棒的」。
立陶宛捐贈給台灣疫苗後,不少民眾透過國際慈善募資平台,將這份善,回饋給立陶宛社福機構。其中支持罹癌兒家庭的「媽媽聯盟」,光在六月就收到了約新台幣130萬的善款。媽媽聯盟表示,這些捐款一部分會協助罹癌孩童的旅費,另一部分則是用投入日照中心的營運。
位在台南民治市政中心的家扶愛心小棧,成立在台南縣市合併之前,由家扶扶助媽媽提供餐點、飲料,給市府員工和民眾選購,但原物料不斷飆漲、民治中心人潮減少,家扶小棧不敵大環境,持續虧損,今年底租約到期將不再續約,結束13年駐點。南市府秘書處表示,地點會持續提供給弱勢團體來經營。
苗栗發生兩歲男童,疑似去年不當管教致死、遭掩埋棄屍的案例,「不打不成器」的觀念根深蒂固,兒福聯盟最近對成年人問卷調查,台灣超過八成民眾,也都曾經被體罰過,而且間接導致長大後,人際關係較差,或是在親密關係中「複製暴力」,兒福聯盟在今年「橘絲帶」零暴力運動,持續呼籲家長,必須改變傳統的教養方式。
高雄城中城大火,一名坐輪椅的家屬林小姐,連兩天在現場和殯儀館來回奔波,但都找不到獨居的老母親。事發後第三天,終於傳來好消息,原來是媽媽送醫後昏迷,被其他的家屬認錯親人,現在已經清醒、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