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家
-
驅邪人偶民俗淪為乞討工具 印尼雅加達政府擬取締
|全球在印尼的雅加達,其實也流行一種類似台灣電音三太子的民俗表演,最早是源自於雅加達市區周邊的原住民巴達維亞人。他們會扛著2公尺高的人偶走上大街小巷,為人驅邪。不過現在演變成街頭藝人討生活方式。為保存文化又避免擾民,雅加達市府決定取締。
-
澎湖老魚灶的新風貌|燒陶創造藝術新價值【我們的島】
|澎湖過去有許多魚灶,烹煮魚類利於保存。隨著歷史過往,魚灶漸漸沒落,甚至不斷崩壞消失。兩位藝術家在澎湖,運用魚灶燒陶,創作陶藝作品,開創魚灶的再利用。
-
莫比斯圓環創作公社 共融劇場第3年
|文教科技一位聽人藝術家加上一位聾人表演者,會碰撞出什麼火花?莫比斯圓環創作公社,以實驗開放的態度,進行共融劇場的創作,今年邁入第三年。演出分為孵育組與熟成組,各三組表演者,分別以童話邊界、語言邊界為題,要在本週末展現他們探索、共創的成果。
-
台灣藝術家及團隊前進歐洲 參與德、奧藝術節
|文教科技文化部與駐德國代表處文化組支持推動「2025威瑪藝術節:台灣焦點II」與「林茲電子藝術節參展計畫」,將在8月與9月在德國威瑪及奧地利林茲登場。文化部部長李遠在行前記者會感謝藝術家與團隊,將台灣的文化精神與創作能量帶上世界舞台;而他也分享心中的一個秘密。
-
用海藻、玉米澱粉製衣 設計師打造永續環保時尚
|全球快時尚服飾受人詬病已經多年,特別是服飾中的化學物質,引發對皮膚健康的疑慮。美國有藝術家設計師,特別利用海藻和玉米澱粉,製作出能夠做成服飾的生物塑膠,而這些材料的製作,甚至不需要走出家門,只需要在家中廚房就能完成。
-
瑞典博物館「無名老鼠屋」特展 匿名藝術家街頭打造微縮世界
|全球把真實世界縮小成掌中微觀,是創作者的新熱潮;而微縮模型不只是藝術,更是細膩與耐心的挑戰。瑞典一間博物館近期推出「無名老鼠屋」特展,展出的是一組匿名藝術家歷時9年在街頭創作的迷你世界。這些藝術家如同塗鴉大師班克西,行蹤低調、匿名創作,如今首度揭露身分、集結作品展出,立刻引發全球藝術圈關注。
-
台東縱谷藝術季拚振興觀光 42件作品供沿路欣賞
|地方台東縣夏季旅遊旺季來臨,地方和中央都推出不同形態的展演,希望提升東部國旅。農水署台東分署上午就公布今(2025)年花東縱谷大地藝術季的12件作品,再加上過去6年的30件作品,在花東兩地共有42件作品,提供遊客到花東縱谷,沿途能欣賞國內外藝術家和自然景觀創作出的戶外藝術,刺激東部國旅。
-
西班牙藝術旅館推玻璃套房 住客日常起居一覽無遺
|全球你是否有勇氣在眾目睽睽下,躺在床上呼呼大睡呢?西班牙一間藝術旅館,在大廳建造一間玻璃套房,周圍都是玻璃牆,除了廁所有隱密空間,其餘包括床和活動範圍,通通都能被看得一清二楚。飯店開放這間套房預定,提供雙人住客免費住宿一晚。有藝術家和網紅把住宿經歷與網友分享,吸引700多萬人瀏覽。也有住過的人分享經驗,他們說能免費住一晚當然很好,但是玻璃牆的環境太亮也太吵,對想睡美容覺的人來說還是不建議嘗試。
-
台東車站外「銀盔」反射強光 民怨刺眼、台鐵暫以黑網覆蓋
|地方台東火車站外綠地廣場,2018年設置了一座以蘭嶼達悟族勇士傳統頭盔意像的裝置藝術「銀盔」,但材質是不鏽鋼,一到夏天會反射出強光,讓週邊住戶和開車經過的民眾感覺刺眼;還傳出有住戶的眼睛受傷,向台鐵公司陳情要改善。
-
故宮與美大都會博物館合作 38藝術家、81作品來台展出
|文教科技故宮博物院和美國大都會博物館合作,明(14)日開始,展出包括高更(Paul Gauguin)、梵谷(Vincent van Gogh)等38位藝術家、81件作品,風格從印象派到早期現代主義,呈現藝術的多元風貌。故宮強調,台灣是大都會博物館亞洲巡展的首站,加上故宮百年,意義格外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