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人權博物館
-
把白色恐怖畫進繪本,訴說台灣的人權故事!【獨立特派員】
|社會國家人權博物館自2019年開辦人權繪本工作坊,六年來累積超過60件創作,將台灣白色恐怖時期政治受難者故事轉化為繪本。這些作品涵蓋數字詩人曹開、馬來西亞籍政治受難者陳欽生等真實人物經歷,以及解嚴後校園監視等議題。館長洪世芳強調人權教育應從小扎根,該計畫持續培育人權故事創作,讓更多民眾了解威權統治歷史,珍惜現有的民主自由。
-
第一个轉型正義場址 林義雄故居欲tshāi紀念碑
|往過發生林家血案的林義雄舊厝,也就是這馬的義光教會,成做文化部公告的第一个有轉型正義意涵的場址。國家人權博物館表示,未來會設紀念牌,希望逐年上無辦一場和人權相關的活動。(新聞標題、導言及內文皆為台語文)
-
洪秀柱欲參加北京閱兵 藍營掰會:是個人行為
|中國9/3欲舉行「抗戰勝利80週年」閱兵,雖然陸委會已經呼籲臺灣民眾毋通去,國民黨的洪秀柱人煞已經去到北京,伊強調家己有責任延續這段抗戰精神。毋過國民黨強調,洪秀柱的身份無法度代表國民黨。陸委會也警告,若牽涉和中國有任何形式的合作,攏會照《兩岸人民關係條例》等法律處罰。(新聞標題、導言為台語文)
-
45年前懸案奪3命 原林義雄宅邸成首座「具轉型正義意涵場址」
|社福人權發生在1980年的「林宅血案」,林家嬤孫共3人遭到殺害,至今仍是懸案。文化部近日公告,將位於北市信義路巷弄的原林義雄宅邸、現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義光教會列為「具轉型正義意涵場址」,成為全台首個通過審定公告的該類型不義遺址。
-
人權館展覽看見政權迫害 望臺灣母語莫失傳
|戰後的語言,控制著咱台灣人的喙舌。國民政府來臺灣了後,佇1946年開始推行「國語運動」,這是造成咱的母語漸漸失傳上主要的原因。為著鼓勵民眾共台語揣倒轉來,國家人權博物館舉辦「戰後語言政策佮人權議題」的展覽,展覽收集台灣佇日本時代到威權時代,兩改國語政策留落來的文物,當中會當看著1985年代到1992年代,台灣人受壓迫的記持。(此則新聞標題、導言、內文皆為臺語文。)
-
人權博物館辦烏名單展覽 籲民主自由著珍惜
|過去台灣威權時期,濟濟人因為參與黨外運動、特定宗教團體、支持反對政府的活動,就去予政府列入「烏名單」,無法度出入境。國家人權博物館以烏名單的歷史為主題,規畫展覽,希望予民眾了解,台灣的自由民主有偌珍貴。 (新聞標題、導言及內文皆為臺語文)
-
國家人權博物館推繪本 望民眾認捌人權議題
|國家人權博物館的「人權教育繪本徵選計畫」,長期共沉重的人權議題,轉換做故事、出版做繪本,希望予閣較濟人了解人權議題。今年的徵選計畫完成16件作品,其中有5件優選,未來計畫出版做繪本。(這則新聞標題、前言、內文為臺語文。)
-
追思湯德章 臺南第一个「不義遺址」標示揭牌
|佇228事件當中,予國民黨政府銃決的律師湯德章,到今也過身77年。湯德章紀念協會舉辦追思紀念會,也佇湯德章紀念公園設臺南頭一个「不義遺址標示」。特別是湯德章老爸出世的所在,日本宇土市的市長,嘛tshuā團來遮感念湯德章,協會也希望有閣較濟人會當來了解這段歷史。
-
行政院列做不義遺址 陳建仁親身掛牌標示
|目前的行政院佇古早是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是政府公告的「不義遺址」,早起行政院長陳建仁也親身啟動「不義遺址標示系統」,下晡文化部也佇國家人權博物館啟用標示,希望透過解說,予大眾對生活當中開始認捌威權歷史和政治受難的故事,避免悲劇閣再發生。(此則新聞標題、導言、內文皆為臺語文。)
-
行政院也曾是228掃射群眾地點 標示不義遺址的歷史意義
|社福人權在228紀念日前夕,行政院26日將建物公告為「不義遺址」,揭示行政院前身──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在228事件中曾以機槍向大規模群眾掃射,盼藉此彰顯政府永不再犯威權時期大規模侵害人權事件的決心。究竟「不義遺址」是什麼?又代表哪些歷史意義?《公視新聞網》帶您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