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波音公司的「星艦」太空艙進行了第二度的飛行測試,並在週末與國際太空站接駁。而在俄羅斯方面,由彈道飛彈基地轉型的「普列謝茨克」太空發射場,也在星艦升空之前不久,把俄軍的遙測衛星Bars-M送上地球軌道。
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NASA的哈伯太空望遠鏡又傳出捷報,觀測到了距離地球280億光年,早已經化為塵埃的一顆恆星,刷新了最遠星星的紀錄。科學家推測這顆恆星是宇宙大爆炸後,9億年左右所形成,也就是大爆炸後誕生的第一代恆星之一,為此特將它命名為「晨星」。
根據美國太空探索科技公司SpaceX發佈的消息,2月3日才升空的1批49枚「星鏈計畫」的衛星群,在隔天的4日就遭遇太陽風暴襲擊,導致其中40枚衛星損毀。美國海洋與大氣總署專家指出,目前太陽還處於風暴周期的低潮,按照平均每11年達到高峰的模式,未來幾年這類的太陽活動,頻率跟強度會逐漸提高,各國相關單位必須特別留意。
經過30天的太空飛行,有史以來最大的太空望遠鏡韋伯,終於在24日抵達未來任務的位置了。只不過它還需要幾個星期的時間降溫,並校正光學儀器,最快要等到夏天,才會有初步的觀測結果傳回地球。
2021是探索太空大爆發的一年,維珍銀河,藍色起源與SpaceX三大太空科技公司,都把素人送進太空,體驗無重力狀態。太空不再是凡人難以觸及的領域,這星期登場的2022年CES消費電子展,新增航太技術項目,太空飛機實體大小的模型亮相,未來頻繁的太空旅遊,太空研究,甚至在太空生產製造,已經不是夢想。
歷經幾十年的等待,由歐美多國合作的新一代太空望遠鏡「韋伯」,將在台灣時間25日晚上8時20分,由歐洲的亞利安5號火箭送上太空。與哈伯太空望遠鏡不同的是,韋伯太空望遠鏡將環繞太陽軌道運行,而非地球軌道。部署後能讓天文學家史無前例地觀測宇宙初期形成的第一批銀河。
有關太空隕石撞擊地球造成重大災難的情境,多年來都是科幻電影難以割捨的題材。儘管短時間內發生這種狀況的機率微乎其微。不過科學家還是不敢掉以輕心,美國太空總署NASA就長期與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應用物理實驗室合作,選定了編號65803的一對小行星,準備進行撞擊實驗,看能如何改變小行星的飛行方向。
4名太空人任務告一段落,即將從國際太空站返回地球。然而他們搭乘的SpaceX太空船「飛龍號」卻傳出廁所故障,導致他們必須穿上太空尿布才能正常「解放」。其中之一的太空人受訪時證實此事,但表示她並不會特別擔心。
由美國創業家艾薩克曼所率領的「全平民」太空團隊,升空任務進入倒數。四位素人太空人,預計在美東時間15日晚間,搭乘Space X的火箭,展開三天太空之旅。他們將突破卡門線,飛行在距離地球540公里的高空,為太空旅行業寫下歷史新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