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族
-
檳城和諧機構推跨族群導覽 互訪宗教場所盼打破刻板
|全球馬來西亞是多元族群的國家,有馬來人、華人、印度人和原住民,各自保有自己的宗教、文化和語言。雖然宗教在馬來西亞是敏感課題,不過檳城和諧機構推出不少跨族群的導覽活動,希望年輕人走入不同宗教場所,打破既定的刻板印象。
-
部分種族及LGBTQ書籍遭禁 美國禁書週籲開放對話
|全球美國的禁書週今(2023)年是第42年,其成立的目的不是要查禁書,而是反禁書。根據調查,在美國圖書館被禁的書,通常都是和種族或者是LGBTQ有關。許多家長說,就算書籍被圖書館認為不適合讓學生閱讀,但那也應該由家長自行判斷。
-
美高教平權法案被判違憲 部分亞裔憂族群貧富差距被深化
|全球遭疑歧視亞裔的美國高教「平權法案」,日前被高等法院裁定違憲,未來大學招生將不得有種族配額。但數據顯示,已經禁止平權招生制度的大學,多元性卻是下滑,也有亞裔出面反對裁決,指出新政策只對富裕亞裔有利,恐怕排擠更多弱勢族群。
-
哈佛、北卡招生保障特定種族 最高法院判違憲
|美國哈佛大學和北卡羅來納大學去予人告,有人認為in對無仝種族的學生有無仝的錄取標準。亞洲血統的學生就認為,敢是皮膚的色水影響著錄取的標準?落尾最高法院佇29認定,予少數族群有優勢,本身就是一種歧視,裁定違憲。(這條新聞標題、前言是臺語文。)
-
美伊利諾州護閱讀權 抗議圖書因種族等議題被列兒童禁書
|全球美國保守派推動禁書活動,這些書會被禁多半與種族、性或是性別認同有關,理由則是「孩子還小,這些書不能看」。伊利諾州州務卿詹雅斯因此到處奔走,促成「閱讀權」的法案通過,讓各種圖書不會因為黨派或是宗教壓力而無法上架。
-
印度曼尼普爾邦族群衝突 至少60死、萬人成難民
|全球印度曼尼普爾邦從5月初爆發嚴重的種族衝突,到9日為止已造成至少60人死亡、超過3萬5000人無家可歸,成了難民。儘管目前放寬了宵禁,允許居民外出購買民生必需品,但到13日為止依舊中斷網路服務。而難民回憶起被迫害的過程,依舊驚惶不已。
-
跨性別未成年 陷美國黨派之爭
|全球美國民主、共和兩黨,政治上分歧所衍生的文化戰爭,一路從種族、墮胎、教育等議題,延燒到了跨性別兒童。共和黨執政的紅州,如坎薩斯、愛達荷、蒙大拿、德州等,制定種種限縮跨性別兒童權益的法案。去(2022)年一份全國性民調顯示,美國有超過一半的跨性別與非二元性別的未成年人,曾經動過輕生的念頭。
-
職場婦女多辛苦 日治台灣女性很瞭【獨立特派員】
|社福人權結論先講:現代職業婦女常處在家庭職場兩頭燒的狀況,此生活型態濫觴可追溯至百年前的台灣──日治時期。此時台灣女性在性別、種族、階級、戰爭等重重困境中,走出閨房與廚房,進入學校受教育,具備知識與技能後登上職場舞台,同男性一展長才,是台灣職場的先鋒部隊。
-
美國頂尖大學招生遭控種族歧視 最高法院審理辯論
|全球美國部分頂尖大學可否將種族列為入學審理因素,美國最高法院31日辯論,原本被用來化解歧視的積極平權措施,面臨白人學生「反向歧視」法律挑戰。6位保守派大法官對相關合法性表示懷疑,3位自由派法官則為相關計畫辯護。
-
遲來的400萬美元?1990年代的紐約、太「白」的《六人行》
|全球近日,美國電視情境喜劇《六人行》(Friends)的作者兼執行監製考夫曼(Marta Kauffman)表示自己將捐款400萬美元(約新台幣1億1932萬元)給布蘭迪斯大學(Brandeis University)非洲和非裔美國人研究部門,並坦言自己過往無法接受外界認為《六人行》太「白」的批評,但在2020年的「黑人的命也是命」(BLM)運動後,想法上有很大的轉變,希望未來能在作品中展現出多元性與包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