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學家
-
日本深夜天降火球點亮夜空 多處民眾目擊
|全球日本西部多個城市的民眾,19日晚上都看到一個大型火球從天而降,黑夜瞬間變得像白天一樣明亮,一位專家表示這是流星的一種現象,最後火球可能以隕石形式墜入海洋。
-
英大學開發MRI進階儀器「FCI」 無需顯影劑且檢測更精準
|文教科技影像醫學技術愈來愈先進,研發出第一台磁振造影MRI的英國蘇格蘭亞伯丁大學,花費10年時間再研發出低磁場的MRI儀器FCI,新儀器不需要使用顯影劑就能檢查,減少顯影劑留在體內的機率,同時能偵測到比傳統MRI更微小的細胞結構,提高檢測的準確度,目前已經針對乳癌與腦癌病患進行測試。
-
MLB開賽3球3轟魚雷球棒一夕爆紅 從車庫開始創業現已量產
|全球美國職棒大聯盟紐約洋基3月底在一個三連戰系列,狂轟15發全壘打,讓魚雷球棒一夕爆紅;因為外型神似魚雷而命名,魚雷球棒會根據每位打者的最佳擊球點,俗稱甜蜜點來量身打造,所以每支魚雷球棒的樣子都不太一樣。隨著各國職棒紛紛引進,勢必會掀起一場魚雷球棒旋風。
-
研究:神秘暗能量持續減弱 可能為宇宙帶來「大擠壓」
|環境美國暗能量光譜儀計畫(DESI)團隊近期發現,推動宇宙膨脹的神秘力量「暗能量」似乎正在減弱。若暗能量持續減弱,甚至變成負值,宇宙最終可能會出現「大擠壓」(Big Crunch),重新崩塌回一個奇點,顛覆長期以來認為暗能量為恆定力量的主流觀點。
-
2025首次「血月」西半球登場 台灣9/8才可見月全食
|全球罕見的月全食14日登場,西半球的夜空迎來2025年首次月全食。過程中月亮呈現銅紅色,形成罕見的「血月」現象,吸引全球天文迷爭相目睹。不過完整的月全食只有美洲跟東太平洋能看到,台灣不在可親眼見證的範圍內,下次在今(2025)年9月8日,台灣就全程可見月全食。
-
中國建地下微中子實驗觀測站 2025年正式啟用
|全球物理學是研究時空、物質與其交互作用的自然科學,大至宇宙、小至基本粒子。而宇宙中數量僅次於光子,排名第2的粒子、微中子卻因為偵測困難,至今仍充滿神秘色彩,又被戲稱為幽靈粒子、鬼粒子。位在中國廣東省,耗費3億美元建造的江門地下微中子實驗觀測站,2025年將正式運作,實驗所收集到的數據將讓人類一窺這個幽靈粒子的奧秘。
-
NASA帕克探測器距太陽610萬公里 創下人造物體距日最近紀錄
|全球美國航太總署NASA的太陽探測器「帕克號」,在平安夜飛到距離太陽只有610萬公里的地方,這是有史以來人造物體最靠近太陽的距離。帕克號必須承受攝氏982度的高溫,蒐集相關數據幫助人類更了解太陽。
-
德國全球最高教堂塔樓 待西班牙聖家堂完工將讓位
|全球建造了超過500年的德國烏姆大教堂,到目前為止還是世界上最高的教堂塔樓,但等到2026年,西班牙聖家堂的最後1座塔樓建造完成後,聖家堂就變成世界第1了。雖然如此,德國烏姆旅遊局說,他們已經準備好更多的方案,像是烏姆也是物理學家愛因斯坦的出生地,會多多朝這方面行銷,吸引更多旅客到來。
-
西伯利亞出現逾20個神祕巨洞 研究:氣候暖化導致
|文教科技自2014年人類在西伯利亞的亞馬爾半島發現一個直徑約30公尺、深超過50公尺的神祕巨洞後,在接下來10年內又陸續發現了20多個類似的巨洞。科學家對這些巨洞的成因提出多種猜測,包含隕石撞擊、天然氣爆炸,甚至認為是外星人造成的。但近期一項研究指出這些坑洞是因為氣候暖化與特殊的地質環境交互作用而形成。
-
諾貝爾物理獎表彰機器學習先驅 得主示警AI發展憂喜參半
|文教科技2024年諾貝爾獎物理獎,由美國科學家霍普菲爾德(John Hopfield)以及有AI教父之稱的加拿大籍科學家辛頓(Geoffrey Hinton)共享殊榮,表彰他們在人工神經網路機器學習領域的開創性發現與發明,也為現代AI人工智慧技術奠定關鍵理論基礎。而今(2024)年物理學獎給機器學習先驅,凸顯諾貝爾獎委員會對跨學科研究的重視,2位得主也對人工智慧的快速發展表達了憂喜參半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