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塑膠微粒提供細菌優良繁殖環境 助產生抗藥性更強生物膜

發布時間:
更新時間:
美國波士頓大學研究發現,塑膠微粒為細菌提供了優良的附著和繁殖環境,讓細菌能夠快速產生體積更大、抗藥性更強的生物膜。科學家擔憂,現今已幾乎無處不在的塑膠微粒,可能會導致超級細菌更容易蔓延散播,特別是對充斥廢棄塑膠物的貧困地區,造成的影響將會更大。
根據WHO公布的數據,2019年時全球共有約495萬人遭超級細菌感染死亡,除了藥物濫用、未照醫囑使用等感染原因外,其中一個關鍵因素便是利於細菌繁殖的環境。
美國波士頓大學最新研究發現,塑膠微粒為細菌提供了優良的附著和繁殖環境,幫助細菌產生黏滑的生物膜作為保護層,並大幅提升其抗藥性。
研究人員擔憂,這代表超級細菌更容易在堆滿廢棄塑膠的貧困地區生長、蔓延。該研究也被刊登在《應用與環境微生物學》期刊中。
這項研究是分別對在塑膠微粒和玻璃上生長的大腸桿菌進行分析,結果發現雖然細菌可在任何物質的表面生長、形成生物膜,但比起玻璃,在塑膠微粒上生長的細菌,其生物膜生長速度更快、體積也更大。
研究人員進一步將兩組細菌的生物膜暴露在環丙沙星、多喜黴素、氟喹諾酮、氨芐西林等4種常見的廣效抗生素中,發現塑膠微粒組的抗藥性更強,且即使測試不同的抗生素組合,或是改用不同塑膠類型,獲得的結果仍一致。
研究的主要作者格羅斯(Neila Gross)指出,即使將塑膠微粒移除,這些曾經在上面生長的大腸桿菌仍保留形成更強生物膜的能力,「塑膠微粒導致細菌更快、更有效地形成生物膜,這確實很讓人擔憂。」
但由於該研究僅在實驗室封閉、受控的環境中進行,因此英國普利茅斯大學教授喬克什(Shilpa Chokshi)認為,這些發現雖然有趣,但仍然無法反映現實世界的複雜性,需進一步研究,才能了解對人類的影響。
李彥穎/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