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動物實驗發現 塑膠微粒影響小鼠精子數量
林靜梅 郭俊麟/台北報導
發布時間:
更新時間:
塑膠垃圾泛濫,塑膠分解後產生的微粒進入人體是否會影響健康呢?台灣科技媒體中心上午邀請學者分享,指出科學家利用小鼠的動物實驗發現,塑膠微粒會影響精子數量,不同研究也顯示,會造成小鼠腸道發炎及累積在腎臟細胞造成發炎,甚至影響小鼠腦部記憶與學習功能。
大量塑膠廢棄物堆置岸邊,更多碎解成更小的顆粒和微粒,在海裡載浮載沉數十年不化,塑膠微粒如果進入人體會有何危害呢?目前尚未有人體的直接實驗,科學家透過小鼠排泄物推估,人類一生中可能累積數千顆微粒,國內研究團隊透過體外與小鼠模型,也發現聚苯乙烯塑膠微粒的危害。
北醫教授邱惠雯指出,「聚苯乙烯這樣的塑膠微粒可以累積在腎臟細胞,並且造成腎臟細胞一些粒腺體的自由基產生,和腎臟細胞的一個發炎作用。」
聚苯乙烯也就是所謂的PS保麗龍,仍使用在部分泡麵碗和蛋糕盒,漁具也很常見,學者認為避免使用可讓環境更永續、降低健康風險。其他國外研究也顯示,餵食小鼠吃塑膠微粒會引發腸道發炎,影響腦部記憶與學習功能,還有影響小鼠精子數量及造成肝臟發炎。另外值得關切的則是出現在口罩上的塑膠微粒。
中醫大助理教授李宥萱表示,「口罩上的一個塑膠微粒,它可能會增加新冠病毒的潛伏期,可是它的潛在作用目前研究上面其實還沒有完全去證實,它只是看到口罩上面是有這樣子的一個病毒。」
台灣科技媒體中心邀請學者分享,指出因新冠疫情,全球每個月約使用1940億個一次性口罩與手套,口罩老化會釋放數十億個塑膠微粒。而保護民眾健康的口罩所產生的塑膠微粒,會不會反而成為病毒的載體?學者認為這是未來值得研究的方向。
李文馨/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