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四接?和基隆協和電廠的關係是什麼?
因應政府淨零排放的能源轉型政策,政府喊出「增氣減煤、燃氣橋接」的策略,預計提高天然氣發電占比至50%,繼三接之後,台電計畫將原定除役的基隆協和電廠,更新改建為燃氣發電,並在鄰近電廠的外木山海域,填海造陸設置第四天然氣接收站,也就是俗稱的四接。
1977年開始商轉的協和電廠,共有四部燃油發電機組,總裝置容量為200萬瓩,2019年1、2號機組除役,3、4號機組原本計畫在2024年底除役,為了增加天然氣發電量,台電規劃協和電廠更新改建為兩組複循環的天然氣發電機,總裝置容量可達260萬瓩,在深澳電廠以及核一、二廠退役之後,成為北東電網的一環。
四接填海造地的歷次方案變遷
基隆協和電廠,是全台唯一使用重油的燃油電廠,廠區面積59.7公頃,但位處山坡地,屬於地質敏感區,台電表示以現有腹地無法放置儲氣槽和氣化設施,因而需要填海造地,原本的發電機組8.7公頃也是填海而來。台電規劃採先拆後建、分期改建的方式來推動電廠更新,規劃在2032年開始正式供氣。
2018年 1.0版 最初方案
2018年進入環評程序,台電提出的原始方案,預計填海造地面積29.25公頃,填方量540萬立方公尺,建置4部總裝置容量520萬瓩的燃氣複循環機組以及儲氣槽。但由於填海範圍大,而且在基隆市水產動植物保育區範圍內,嚴重影響海洋生態,尤其開發區內有豐富的高緯度珊瑚和非礁型珊瑚群聚,而引起海洋保育學者和當地團體、居民強烈反對,因而進入更為嚴謹的二階環評。
2019年 2.0版 替代方案
2019年時,台電提出2.0替代方案,縮減填地面積為18.6公頃,填方量350萬立方公尺,放置儲氣槽和氣化設施。減設2部燃氣複循環機組,總裝置容量為260萬瓩。不過填海範圍仍在基隆市水產動植物保育區範圍內。此方案的珊瑚覆蓋率16.4%,反對人士認為開發對外木山海域7萬多株珊瑚造成衝擊,也會影響保育類動物綠蠵龜棲息,對海洋生態仍具有重大影響。此外,築起的東西海堤,恐怕引起突堤效應,為外木山漁港帶來大量淤沙,因此船隻的出入問題也引發爭議。歷經 3 次專案小組初審會議,均決議「補正後再審」。
2022年 3.0版 東移方案
台電為了迴避淺堤區珊瑚和大海扇,在2022年推出東移方案,填地面積從18.6公頃,縮減到14.5公頃,填方量195萬立方公尺,放置兩顆儲氣槽和氣化設施,台電表示這是此方案珊瑚平均覆蓋率和前兩個方案的16.4%,縮小為6.08%,魚類的種類及數量也較少,已是最精簡的用地面積。部分反對的人士認為東移方案已對生態、漁業資源衝擊降低,轉而支持;無法認同的人士,認為填地範圍仍在基隆市水產動植物保育區內,對生態仍有影響,認為應有不需犧牲海洋生態的其他方案。
另外,東移方案因緊鄰基隆港,且需要與基隆港共用航道,針對航運安全及是否影響基隆港現有運作,反對方提出恐將影響航運安全及基隆港現有運作,台電則表示航道更寬更長,商船進出更安全。2025年1月17日第六次初審會議結論,以「通過環境影響評估」及「認定不應開發」兩案併陳送至環評大會。
★協和電廠更新改建的爭議點整理
協和電廠轉為燃氣機組的必要性? | ||
---|---|---|
支持 | 反對 | |
電網 | 轉燃氣的協和電廠是北東重要的自有電源,北部電網受陽明山、大漢溪天然地形區隔影響,分為「北東」及「北西」電網,因核能及火力電廠陸續除役,北東電網的未來僅剩花蓮的和平電廠130萬瓩,屆時供需缺口恐達470萬瓩以上,恐影響北北基穩定供電。 | 北部近期雖有發電機組除役,新增燃氣機組包括大潭電廠316.02萬瓩、國光電廠72萬瓩、長生電廠30萬瓩,減去除役核能和火力發電,將淨增219.52萬瓩,要求台電應儘速將協和3、4號機除役,使其碳排歸零;將資源轉投入深度節能、再生能源等真正的減碳方案。 |
協和電廠轉為燃氣的環境影響 | ||
---|---|---|
支持 | 反對 | |
碳排 | 協和電廠轉為2部130萬瓩燃氣機組,取代原有4部燃油機組,碳排放由每度 0.734公斤降為每度 0.365公斤,溫室氣體減量52%。 | 台電是以4部燃油機組火力全開情境計算,然而目前協和電廠僅剩3、4號機低度運轉,未來改建260萬瓩大型燃氣火力電廠後,溫室氣體年排放量增為623萬噸,將近現況3倍。 |
空污 | 協和電廠轉為2部130萬瓩燃氣機組,粒狀物排放由每度 0.056公克降為每度 0.006公克,空污減排96%。發出相同電量的前提下,天然氣發電的碳排與空污皆低於燃油發電。 | 天然氣發電仍會排放空污。協和轉燃氣,每年將排放硫氧化物、氮氧化物及粒狀物等共1,221.1公噸空污,顯非乾淨能源。使用重油的老舊機組應要如期除役。 |
海洋生態 | 東移方案完全迴避潛堤珊瑚區,完整保留大海扇區生態,填地區已經少見珊瑚,覆蓋率僅約6.08%。避開珊瑚生長最好的區域,對珊瑚跟海洋生態的影響相對較輕。 | 填地海域擁有台灣少見的「非礁型珊瑚生態系」,以及未被描述的新物種與隱蔽種,完整保留珊瑚、岩礁及沙地各生態系間的功能性與連通性,才能確保外木山海域生態系的健康。 |
四接東移3.0方案對基隆港的影響 | ||
---|---|---|
支持 | 反對 | |
基隆港的港埠營運 | 東移方案增加三道防波堤,以及航道出入口寬度加至300公尺,港內航道長度延伸400公尺,提供更多的操航空間,使船舶進港更加安全。 未來LNG船進港船次僅每月兩次,並利用離峰時段進港,不會影響基隆港運作。 | 基隆港港型改變後,港池平均波高往上增加,東移方案西防波堤全拆,可能會發生波浪越堤,影響靜穩度。 基隆港水深大、防波堤無法建得足夠長,擴建後的港區迴船空間不足。 |
LNG天然氣船的操航安全 | 完成水工模擬試驗及真時操船模擬,都符合安全靠泊需求,港務公司已召開第三方驗證會議確認。 為了確保操航安全,設下在風速10m/s以上、能見度小於一浬以內、流速大於2.5節、風雨條件等五項條件下不進港。 | 基隆港的出入口前面有橫向海流,船要進入基隆港必須要加速才不會被海流打偏。接收站的位置在防波堤邊,LNG船每一次進港都必須加速後緊急停煞,冒著極大的風險。 如果拖船無法在惡劣天候下順利帶上纜繩,LNG船無法靠自己的船舵操作在迴船池內煞車停船,進港靠泊風險將提高,操船失敗率也會很高。 |
3.0東移方案未獲基隆市府同意 | |
---|---|
台電回應 | 市府看法 |
基隆市府已於2020年發函同意,而且協和計畫開發範圍並未變動,填地位置東移且縮小,仍在原來基隆市府同意的開發範圍內,並未改變開發範圍。 | 本案開發範圍位於基隆市水產動植物保育區,3.0東移方案尚未獲得基隆市政府同意,反方質疑環境部強行排審。 |
環評過程特例 | |
---|---|
2023/7/7 | 專案小組第五次初審延續會議,因與會者提出程序問題,僵持三個多小時,無法開會,主席與環評委員在休息時間離開,另闢空間開會,並以視訊方式進行,最後流會,未做出決議。 |
2025/1/17 | 專案小組第六次初審會議,環境部將『港埠營運』、『操船安全』、『海洋生態』三個「專家會議」與「專案小組會議」一併舉行。進行到委員閉門會議的階段,反方認為諸多爭議尚未釐清,拒絕離場,委員沒有進行實質討論,改以投票方式,現場十位環評委員進行投票,決議『建議通過環境影響評估審查』及『建議認定不應開發』兩案併陳送環評大會討論。 |
2025/2/19 | 第28次環評大會,環境部「首次」提出若現場登記發言民眾超過20人,將以現場抽籤方式決定,限制現場發言人數。 |
2025/2/24 | 環境部首開網路意見收集平台,只要掃QRCODE,就能線上發表意見,更承諾會當場提供給環評委員參考,並請台電公司當場回覆,意見收集日期從24日中午開始,截至26日中午。 |
▼更多內容請見
基隆協和電廠更新改建案(四接)爭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