挪威攜手石油業推跨境碳儲存 環團質疑為高污染產業洗綠
全球許多高排碳的產業,像是需要大量能源高溫運作的水泥、鋼鐵業,都押寶在碳捕捉與封存技術CCS,指望用它來減少廢氣對氣候環境的破壞。
挪威抓住商機,搶先啟動一項跨國碳儲存計畫,要成為歐洲國家工業排碳的最後安息之處。客戶只要先把二氧化碳從工廠廢氣中分離出來,並冷卻為液態讓體積縮小600倍,就能運送到挪威西部卸載,經由管線直通100公里外的北海海底,再送到海床下2600公尺的地殼深處永久封存。
北極光計畫(Northern Lights Project)總經理傑考布森表示,「挪威外海有儲存二氧化碳的正確地理條件,也就是在海床底下有多孔岩石可以直接注入二氧化碳,上方還有多層岩石覆蓋將它鎖住。」
這項名為北極光的計畫由挪威政府出資8成、至少20億歐元,另外2成則由挪威國家石油公司(Equinor)、英國殼牌(Shell)與法國道達爾(Total Energies)3大石油企業合資。

石油產業對於海底鑽探、管線輸送等關鍵技術非常熟悉,上世紀50年代起,它們就開始在老化的海底油田注入二氧化碳增加產量。幾乎相同的技術,在氣候危機時代又有了碳封存的全新用途,未來利潤相當可觀。
北極光計畫初期,每年將為客戶封存150萬噸二氧化碳,2030年擴大到每年500萬噸,加上挪威其他的CCS計畫,年封存量可望達到4000萬噸。
傑考布森表示,「客戶可以使用船運把二氧化碳從排放的地點送過來,但如果運輸的量很大,我認為輸送管線也是很有趣的替代方案。」

把過多的碳存入地下,可以視為能源轉型過渡時期的手法,但環保人士擔心,此舉也可能讓高污染產業有恃無恐、不思改變,不利於擺脫化石燃料的長期目標。
NGO國際石油變革組織的倫德堡指出,「挪威同意幫歐盟國家封存碳,等於鼓勵其他歐盟國家未來繼續依賴石油天然氣。」
挪威貿易工業部長維斯特雷則表示,「我們大手筆投資碳捕捉封存、離岸風電、氫能電池和各種新科技,為可再生能源鋪路。」

其他國家也在進行CCS計畫,有的成功,有的外洩失敗,國際石油變革組織認為,各國政府忽視了失敗的潛在風險。
石油產業是挪威經濟重要支柱,3大石油業者出資推動北極光計畫,被質疑是打算洗綠,要為化石燃料產業續命,敦促政府能源轉型不能淪為口號。
倫德堡說道,「很多人以為挪威是個很環保、氣候友善的國家,但挪威的氣候政策,是基於我們國家繼續擔任世上主要的石油天然氣供應者。最近挪威政府啟動新一輪北極圈的石油天然氣開採授權,這說明了挪威利用碳封存、藍氫這類的科技在為環境政策洗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