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直播

工研院研發全球首座工業再生水 日供2萬噸回用半導體製程

發布時間: 更新時間:
因應氣候變遷,全球已經有100多國提出了2050的淨零碳排目標,其中也包含台灣。而最近幾個月,台灣中南部再次出現旱象,加上核二機組除役所引發的缺電相關討論,也讓再生能源的使用成為關注焦點。工研院團隊研發了全球第1座工業再生水,回用到半導體製程的再生水廠;還有利用廚餘、禽畜糞便來產生沼氣、發電的技術,提供水、電使用的其他方式。

水情拉警報,尤其中南部水庫的蓄水量不斷下滑,在農業、民生用水之外,半導體產業也得確保供水無虞。工研院團隊,首創工業廢水,回用到半導體製程的再生水利用。

工研院材料化工所研究員邱聖壹表示,「半導體製程用水相對來說,它水質的要求更嚴苛,流體化床結晶處理完之後的鈣鎂,它其實還有一些微量污染物,它變成說 生物網膜其實微生物可以大量生長在一個單體上面的時候,氨氮或者是像尿素的處理的話,其實都可以達到70%到80%以上,以達到為後續的半導體製程用水的一個規格。」

半導體製程的用水要求較高,過去常見的再生水,大多是民生廢水,但經由流體化床結晶、生物網膜等技術,能讓工業廢水達到半導體製程要求,目前每天能提供2萬噸再生水。但除了缺水問題,夏季用電高峰將近,外界也擔心是否會缺電,因此有團隊研發,利用廚餘和禽畜糞便來發電。

工研院綠能與環境研究所經理楊子岳說明,「開發我們的一個反應器,那我們也有開發出一些適合國內的菌劑,那可以使得它的整個沼氣的一個產生速率,會比傳統的技術會快大概30%左右,每1公噸的有機廢棄物,大概可以產生100到200度電。」

「乾式厭氧醱酵技術」相較於傳統作法,可以減少用水,後端處理的負擔也比較低。產生的沼液、沼渣還能投入有機肥或土地改良使用。

工研院長劉文雄說道,「基本上,我們要提高能源效率是從使用端來減碳。」

面對全球的淨零碳排趨勢,產官學研,陸續投入相關研發,要在淨零轉型過程,打下更好的基礎。

您的參與,
讓公共服務更完整!
閱讀、按讚,就能客製您的專屬推薦新聞
本網站使用 Cookie 技術提升體驗,詳見服務條款。繼續瀏覽即代表同意上述規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