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肝病毒突變可躲避免疫細胞 恐低估致癌風險

陽明交大臨床醫學研究所與台北榮總研究發現,B肝病毒突變可躲避免疫細胞,也較少釋放到血液裡,造成抽血檢驗的病毒濃度低,肝指數也偏低,但其實病毒大量滯留肝細胞,恐怕低估致癌的風險與治療需求。

台灣目前有2百多萬B肝帶原者是否接受抗病毒藥物治療,現行健保給付標準是肝功能ALT大於每升80單位、病毒量大於每毫升2000國際單位。榮陽交團隊發現,感染B肝病毒突變株的患者抽血檢查可能低估病毒量。

陽明交通大學臨床醫學研究所講座教授吳肇卿表示,「因為有些突變型的病毒他是會分泌的缺陷,他會累積在肝細胞裡面的內質網,造成內質網壓力、造成鈣離子流動異常和粒線體功能的異常。」吳教授解釋,突變的B肝病毒不只躲起來,複製時還會挾持自噬功能,拚命製造病毒本身,結果量越來越多,肝細胞最終凋亡變成肝癌。

台北榮民總醫院醫學研究部梁毓津博士說道,「有些病人他雖然病毒量很低,但是最後還是會發生肝癌,病毒的突變株它是一個致癌的主要因素。」

團隊表示,根據研究和臨床發展出預測肝癌的危險量表,只要大於或等於9分,也就是年齡大於50歲且有肝癌家族病史的男性,體內可偵測到病毒就是肝癌高危險群。認為健保署若能符合成本效益,擴大相關給付,可降低肝病的死亡率。

專題|改造地獄路 台灣行人路為何難行?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