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灰質炎,也就是小兒麻痺症的病毒,能造成癱瘓,是最可怕的病毒之一。但經過基因改造,去除毒性後,成為對抗惡性腦瘤的免疫療法,目前在第一階段人體實驗的存活率,比預期要好。 史蒂芬妮哈潑2010年確診得了致死率很高的惡性腦瘤,膠質母細胞瘤,手術切除後兩年又復發,2012年五月成為第一批,接受基因改造脊髓灰質炎病毒療法的患者之一.斷層掃描顯示她的腦瘤在沒有化療的情況下持續縮小,讓她得以完成大學學業,成為一名護士。 初步實驗結果已經發表在新英格蘭醫學期刊網站,目前也在挪威的醫學會議進行討論,杜克健康神經外科榮譽教授比格納說,「研究同仁從脊髓灰質炎病毒中取出一個名叫IRES的基因片段,用普通感冒病毒中的同一基因取代,就是破壞脊髓灰質炎病毒感染神經細胞導致小兒麻痺的能力,但保留了殺死癌細胞的能力。」 脊髓灰質炎病毒會侵入神經系統,導致癱瘓,但改造後無害的脊髓灰質炎病毒,注入腦瘤後,會在癌細胞中釋出殺死癌細胞的毒素,病毒導致發炎的過程也會喚醒身體的免疫系統,去攻擊腫瘤細胞。這種療法主要是針對手術跟化療無效,產生抗藥性的患者。 研究結果顯示,這種療法並非對多數的患者有效,中位存活期也沒有改善,但對這種療法確實有反應的患者身上,出現長期的益處。實驗組跟對照組相比,兩年存活率是21%比14%,三年存活率則是21%對3%。 但脊髓灰質炎病毒造成發炎,也會損害周圍的正常組織,造成腦腫脹.曾有患者手術後嚴重腦出血而死,也有人腫瘤惡化而死,還有患者吃了治療副作用的藥物後身亡,為此研究人員把病毒劑量調整減少了一半以上。杜克大學已經展開第二階段研究,把脊髓灰質炎病毒跟化療結合進行,希望提高患者有反應的比率,此外還有針對兒童跟乳癌,黑色素瘤的研究計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