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直播
發布時間: 更新時間:
剛剛我們看到國科會的太陽能研發成果,其實前年莫拉克風災後,屏東縣政府就在佳冬、林邊等地層下陷區,率先全國推動民間「養水種電」計畫,5E0C望讓受災的養殖業漁溫,轉型為太陽能光電產業,目前第一期佔地50甲、五家廠商,已經接近完工,下個月就要陸續送電了,不過,經濟部的補助能否持續,將是南部太陽能產業,能不能持續的一大關鍵。 工人在太陽能板底下拉線,串聯電力,另一邊也在測試電力調節器,12月開始,這座位在屏東縣林邊鄉的太陽能電廠,每天就會送出1.3 MW(百萬瓦)的電力,供超過七百戶家庭使用。 NS 佔地超過3公頃的太陽能電廠,業者在正式運轉前,包括調整水平線等細節都不敢馬虎,因為發電的效能,除了影響公司營收,也關乎屏東縣政府八八災後推動的第一階段養水種電計劃,能否成功。 太陽能板底下的土地,就是莫拉克風災後棄養的漁塭,屏東縣政府主動招商,希望由養殖戶提供土地供電廠開發,讓未來林邊佳冬這些地層下陷區,不用再養魚,達到產業轉型。第一階段,居民總共釋出50公頃土地,發電量25 MW,許多八八災後堆滿泥沙的漁塭,目前都在施工。 不只民眾出租土地意願高,去年進行第一階段招商,就有13家廠商投案參與評比,屏東縣政府也規劃,再發展第二和第三階段,分別要達到發電量100 MW和300MW,但現在鄉民卻認為二、三階段的產業轉型,已經不可能。 由於第一階段的設廠,屬於災區重建專案,每發電1個MW,還可以獲得四萬元補助,但即便如此,去年底經濟部大幅調降躉購電價後,已經有廠商覺得無利可圖,中途退出,更何況第二和第三階段沒有補助。目前留下的廠商,是否能再投入下個階段,話也說得保留。 今年3月,屏東縣政府又提出另一個種樹養電的計畫,希望在屏東四千公頃種樹的台糖土地,設置樹間的追日高聚光太陽能板,但這部分的計畫,已經和地層下陷區的災後重建無關,林邊和佳冬的產業是否還有其它轉型機會,居民都在觀望。 記者 王介村 許政俊 屏東報導
您的參與,
讓公共服務更完整!
閱讀、按讚,就能客製您的專屬推薦新聞
本網站使用 Cookie 技術提升體驗,詳見服務條款。繼續瀏覽即代表同意上述規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