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直播

#高中

  • 名古屋主婦命案26年後偵破 嫌犯自首且是受害者夫同學

    |全球

    日本最近偵破一起發生在26年前的懸案,因為情節非常戲劇性,受到全國關注。這一件命案發生在1999年,名古屋一位32歲的主婦在自家被殺害,當時只有兩歲的兒子也在場。被害人的先生為了保留現場跡證,搬家以後繼續支付案發公寓的租金,當年的擺設完全沒動,連血跡都沒有清理,就是想要抓到凶手。26年下來花了2200萬日圓,相當於台幣4百多萬。不過愛知縣警方多年以來,動員超過10萬人力,前前後後訊問超過5000人,卻一直沒有找到破案的關鍵線索。直到上個(10)月底,DNA檢驗結果出爐的前夕,凶嫌突然向警方自首。被害人的先生知道這個人的身份之後,更是大吃一驚,原來凶手是他的高中同學,當年還曾經送巧克力向他告白,但是男方沒有回應,之後雙方也完全沒有聯絡,直到案發前一年的一場同學會,稍微聊了天,誰想到她會找上門來、還殺了自己的太太。從時間順序來看,凶手是告白被拒20多年之後才殺人,又過了26年才落網。警方表示,嫌犯的供詞符合案發情況,但詳細的犯案動機還有待釐清。

  • 因應戰爭局勢 波蘭開辦青少年無人機課程

    |全球

    俄烏戰爭開打超過3年半,無人機成了現在雙方最常利用的攻擊方式之一。為了培訓無人機相關人才,波蘭一家軍事學校開辦了第一個青少年無人機課程班,教導學童製造和駕駛無人機。就連日前俄軍無人機飛越波蘭領空,波蘭與北約組織緊急升空戰機防禦,擊落好幾架無人機的情況,也成了學生在課堂上自主發起討論的內容。

  • 澳洲推青銀共耕 延緩長者失智症

    |全球

    荷蘭興起青銀共居,讓銀髮族與青年共同生活,兼顧高房價下的青年居住需求與老年獨居問題。澳洲昆士蘭現在則開創青銀共耕,社區高中與長照機構合作,由具有農事經驗的高齡住民,指導高中學生耕作,收成的作物則提供長照機構作為食材,跨世代的互動與農作經驗傳承,讓老青兩世代產生緊密的社交連結。

  • 從培訓到退役,台灣運動員在資源缺口中掙扎【獨立特派員】

    |社會

    中華職棒傳奇選手林智勝於9月7日在最後一場比賽中以全壘打作結,生涯累計305支全壘打,穩居中職全壘打王。這場完美落幕的背後,凸顯出台灣運動員退役後出路的結構性問題。多數未能躋身頂尖舞台的運動員,面臨職涯銜接困難、缺乏社會支持的困境。隨著運動部於9月9日正式掛牌,首位部長即為兩屆奧運金牌加持的退役羽球選手李洋,社會各界期待透過制度改革,能為運動員提供更多元的職涯選擇與保障。

  • 從培訓到退役,台灣運動員在資源缺口中掙扎【獨立特派員】

    |社會

    中華職棒傳奇選手林智勝於9月7日在最後一場比賽中以全壘打作結,生涯累計305支全壘打,穩居中職全壘打王。這場完美落幕的背後,凸顯出台灣運動員退役後出路的結構性問題。多數未能躋身頂尖舞台的運動員,面臨職涯銜接困難、缺乏社會支持的困境。隨著運動部於9月9日正式掛牌,首位部長即為兩屆奧運金牌加持的退役羽球選手李洋,社會各界期待透過制度改革,能為運動員提供更多元的職涯選擇與保障。

  • 校園敢欲開放叫外送爭議 學生團體提3訴求

    |台語新聞

    針對學生敢會當叫外送來學校食的議題,今日 (9/12) 早起,學生團體開記者會提出3大訴求,呼籲國教署建立明確的學生參與機制,將指引做甲到。教育部表示,有修正高中校園開放訂外口食食各面向的建議,予學校做參考。(新聞標題、導言為台語文)

  • 中山女高爭取訂外食 教育部:可循校內民主程序討論

    |文教科技

    近期中山女高學生因不滿外送限制,發起在校長室外吃便當的「無聲抗議」,讓校園飲食制度再度引發討論。學生團體今(12)日召開記者會提出3大訴求,呼籲國教署落實指引,並建立明確的學生參與機制。教育部則表示,有修正「校園開放外食訂購」建議,各校若有需求,也可透過校內民主程序討論。

  • 育成高中有學生下課搬布袋戲 網路引起轟動

    |台語新聞

    臺北市立育成高中,頂禮拜有學生連3工咧校內練習布袋戲,引起上百个學生圍觀,後來煞毋知按怎,第三工表演的時,雄雄予老師阻止。校方講,學生搬布袋戲怹表示肯定和鼓勵,毋過因為牽涉著有同學打賞,較無妥當。其實這个高中生,自細漢就對傳統藝術真有興趣,毋但會曉搬布袋戲,也會曉做尪仔衫和帽仔。(新聞標題、導言及內文皆為台語文)

  • 運動部成立 競技司負責國中以上學生聯賽

    |文教科技

    運動部掛牌成立,很多人關心學校體育如何和教育部分工?運動部表示,學生聯賽、全中運、全大運,體育班以及專任運動教練等業務,將由運動部競技司負責,但國小的部分,是由全民署進行社區運動規劃,不讓小朋友從小就走競技。

  • 校園手機禁不禁 師生家長怎麼看?【獨立特派員】

    |社會

    自2007年第一台智慧型手機問世至今才18年,從家庭、街上、公司、校園都有同一風景-人手一機、低頭滑手機。尤其在校園,老師台上教學、學生台下滑手機。記者採訪校方、老師、家長及學生,發現禁不禁手機是表面議題,檯面下則是權力衝突,以及疫情後跟108課綱上路都讓禁不禁手機的考量更為複雜,難用全面禁止一刀切的命令來規範。

相關標籤

近期熱門標籤

您的參與,
讓公共服務更完整!
閱讀、按讚,就能客製您的專屬推薦新聞
本網站使用 Cookie 技術提升體驗,詳見服務條款。繼續瀏覽即代表同意上述規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