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典
-
俄羅斯士兵射殺烏克蘭戰俘 首遭烏法院判無期徒刑
|全球烏克蘭法院6日裁定一名俄羅斯士兵終身監禁,因為他2024年1月射殺烏克蘭戰俘,這也是這一類的審判首例。另外,瑞典與烏克蘭當天簽署一份關於國防創新意向書,包括在烏克蘭設立一個聯合中心。俄烏戰爭打了將近4年,現在俄羅斯變相出現一批被稱為「黑寡婦」的女性,專挑士兵騙婚,等著老公陣亡繼承遺產。
-
川普制裁俄國2大石油公司 逼迫蒲亭重返談判桌
|全球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取消原訂與俄羅斯總統蒲亭(Vladimir Putin)的會晤後,白宮隨即宣布對俄羅斯兩大石油公司實施重大制裁。白宮希望以能源與金融重擊,逼迫莫斯科重返談判桌,消息一出國際油價走高。俄方也隨即公布戰略核演習畫面,同時俄軍連兩夜大規模空襲烏克蘭,至少造成7人死亡。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Volodymyr Zelenskyy)則在瑞典簽署購買獅鷲戰機的合作意向書。
-
諾貝爾經濟學獎出爐 加籍得主:貿易限制愈多創新愈弱
|全球壓軸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名單昨(13)日出爐,由3位學者以「創新與創造性破壞,如何推動經濟成長、並提升全球生活水準」研究,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殊榮。其中一名加拿大籍得主,特別對貿易戰提出警告,他認為國際貿易限制愈多,創新就愈被削弱。另一名法國籍得主也警告歐洲,應該加大對科技創新的投資,不能讓美國和中國擁有主導地位。
-
諾貝爾獎成立逾百年 學者、各國官員具提名資格
|全球每年10月,是諾貝爾獎得主公布的重要時刻。諾貝爾獎是由1833年出生的瑞典化學家諾貝爾發起。他將發明炸藥所累積的大筆財富,用來表彰為人類帶來最大福祉的人士。100多年來,諾貝爾獎推動了科學各個重要領域,同時肯定人類在精神、文化與道德層面的努力,為世界帶來了極為深遠的影響。
-
MOFs研究獲諾貝爾化學獎 結構如妙麗魔法手提包
|文教科技今(2025)年諾貝爾化學獎,由日本京都大學的北川進、澳洲墨爾本大學的英國學者羅布森(Richard Robson)以及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的亞基(Omar M. Yaghi),3位學者共同獲獎;評審指出,3人從上世紀末奠定的「金屬有機骨架」材料學基礎,讓化學家能建構充滿微孔的分子結構,用於從空氣取水、二氧化碳捕捉,與儲存有毒氣體和催化反應。3人將共享1100萬瑞典克朗,並於12月10日舉行頒獎典禮。
-
英法美3學者研究量子力學 獲諾貝爾物理獎
|文教科技今(2025)年諾貝爾物理獎揭曉,得主是3位研究量子力學的科學家,表彰他們發現了電路中的宏觀量子力學穿隧和能量量子化,分別是英國籍的克拉克(John Clarke)、法國籍的德沃雷(Michel Devoret)以及美國的馬丁尼斯(Michel Devoret)。
-
美日3學者獲諾貝爾生醫獎 1人爬山遠行至今不知得獎
|文教科技今(2025)年諾貝爾第一個獎項生醫獎在6日公布,由美國和日本3名學者共享殊榮,他們揭開免疫系統如何避免攻擊健康細胞的機制,為自體免疫疾病、處理器官移植排斥和癌症療法開闢可能性。有趣的是,兩名美國學者並沒有在第一時間接到來自諾貝爾獎委員會的喜訊,甚至以為是騷擾電話。
-
北約盟國格陵蘭聯合軍演 瑞典修復二戰時期防空洞
|全球格陵蘭的所屬國丹麥,和法國、德國、瑞典和挪威等北約盟國,共同在格陵蘭舉行11天的聯合軍演。這次美國沒有參加,丹麥國防部長表示有對美國發出邀請函,不過美方表示無法加入。另外,瑞典則公布了平時是停車場,戰時可當防空洞的避難設施,可以確保居民免於生物戰的威脅。
-
瑞典精選百大文化經典 規定需逾50年引排擠移民爭議
|全球瑞典政府將選出100件代表國家文化的作品,涵蓋電影、小說到音樂人物,但入選門檻規定至少要有50年歷史,連全球知名的流行音樂團體阿巴合唱團ABBA都上不了榜。由於瑞典大多數移民是在1975年後才進入,這項限制也被質疑,排除當代多元族群的文化貢獻。
-
瑞典擬開採極圈稀土 恐衝擊薩米人放牧馴鹿傳統
|全球全球對稀土需求日益增加,但開採與加工幾乎都被中國掌握。直到2年前瑞典北極圈發現大型稀土礦床,若能開採,歐盟有望能減少對中國的依賴,只是礦區的位置就正好位在原住民薩米族放牧馴鹿的路線,因此開發案也面臨經濟發展與傳統文化的拉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