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醫獎
-
美日3學者獲諾貝爾生醫獎 1人爬山遠行至今不知得獎
|文教科技今(2025)年諾貝爾第一個獎項生醫獎在6日公布,由美國和日本3名學者共享殊榮,他們揭開免疫系統如何避免攻擊健康細胞的機制,為自體免疫疾病、處理器官移植排斥和癌症療法開闢可能性。有趣的是,兩名美國學者並沒有在第一時間接到來自諾貝爾獎委員會的喜訊,甚至以為是騷擾電話。
-
3免疫學家獲諾貝爾生醫獎 檢出「調節性T細胞」
|全球2025年諾貝爾獎今(6)日起陸續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揭曉,打頭陣的生醫獎,也就是生理學或醫學獎,稍早已經公布得獎名單。今(2025)年的生醫獎是頒給了3位免疫學家,以表彰他們在周邊免疫耐受方面的發現。
-
美日3學者共同獲諾貝爾生醫獎 找到阻擋免疫細胞攻擊人體關鍵
|全球2025年諾貝爾生醫獎得主今(6)日揭曉,由2位美國生物學家及1位日本免疫學家共獲殊榮,3人在周邊免疫耐受領域,發現能阻止免疫細胞攻擊人體的關鍵「調節性T細胞」,以及能控制該細胞發育的基因,對於促進人類理解罹患自體免疫性疾病原因做出巨大貢獻。
-
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出爐 訓練人工神經網路為機器學習奠定基礎
|全球台灣時間今(8)日下午公布2024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由約翰·霍普菲爾德和傑佛瑞·辛頓共同獲獎,兩人利用物理學工具訓練人工神經網路,為機器學習提供基礎性的發現與發明。「人工神經網路」與AI人工智慧息息相關,今年的獲獎者自1980年代以來,就在人工神經網路方面進行了重要的研究。
-
為興趣選擇投入蠕蟲研究 新科諾貝爾生醫獎得主找到治療疾病新關鍵
|全球2024年諾貝爾生醫獎由維克托.安布羅斯(Victor Ambros)與加里.魯夫昆(Gary Ruvkun)共同獲獎。他們從一種小型線蟲中發現小分子核糖核酸(microRNA)對基因的影響力,進而影響生物體的發育。microRNA實際上也大量存在人體內,可以調控人體哪部分基因應活躍、哪些可能造成危害的基因應關閉,因此也被大量運用於醫療方法的開發,microRNA的發現,可以說是像找到讓人體維持健康的新工具。
-
美國2生物學家摘諾貝爾生醫獎 發現「微RNA」基因調控作用
|文教科技2024年的諾貝爾獎陸續揭曉,第一個獎項生醫獎,由美國發育生物學家維克托.安布羅斯(Victor Ambros)跟美國分子生物學家加里.魯夫昆(Gary Ruvkun)共同獲獎,以表彰他們發現小分子核糖核酸與其在轉錄後基因調控中的作用。
-
發現基因調控要角microRNA 美2生物學家摘諾貝爾生醫獎桂冠
|全球2024年諾貝爾獎(Nobel Prize)第一個獎項於台灣時間7日傍晚揭曉,生醫獎由美國發育生物學家維克托·安布羅斯(Victor Ambros)與分子生物學家加里·魯夫昆(Gary Ruvkun)共同拿下;他們因發現小分子核糖核酸(microRNA)及其在轉錄後基因調控中的作用而獲得這份殊榮。
-
如何才能贏得諾貝爾獎? 《自然》期刊揭密:95%得主有學術聯繫
|全球2024年諾貝爾獎今(7)日起將陸續揭曉得獎名單。《自然》(NATURE)期刊統計歷屆科學與經濟領域的得獎者資料,發現女性得主比例雖然在2000年後開始上升,但整體而言仍低於5%。若進一步檢視歷屆得主在學術上的關係,可以發現並非來自多樣化的學派,有高達95%獲獎者在學術上都有師承、合作等緊密連結。
-
一週大事/杭州亞運台灣摘19金平紀錄 哈瑪斯空襲以色列(2023.10.2-10.8)
|全球《公視新聞網》為您精選一週國內外大事,關注焦點包括:台灣亞運摘19金平紀錄、2023年諾貝爾獎、哈瑪斯空襲以色列、林裕紘涉自導自演恐嚇案遭收押、國內接連查獲美豬洗產地、國軍志願役人數5年新低。
-
2023諾貝爾生醫獎 研發mRNA疫苗2科學家獲得
|全球2023年諾貝爾生醫獎在2日晚間揭曉,由匈牙利裔的美籍科學家卡里科(Katalin Kariko),和美國科學家魏斯曼(Drew Weissman)共同獲獎。2人長期致力於mRNA疫苗研發,克服mRNA疫苗在早期會引發嚴重發炎反應的缺點,可以更快速製造,也推動近年來新冠病毒疫苗的研發、拯救無數性命,獲得生醫獎殊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