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學獎
-
諾貝爾獎成立逾百年 學者、各國官員具提名資格
|全球每年10月,是諾貝爾獎得主公布的重要時刻。諾貝爾獎是由1833年出生的瑞典化學家諾貝爾發起。他將發明炸藥所累積的大筆財富,用來表彰為人類帶來最大福祉的人士。100多年來,諾貝爾獎推動了科學各個重要領域,同時肯定人類在精神、文化與道德層面的努力,為世界帶來了極為深遠的影響。
-
MOFs研究獲諾貝爾化學獎 結構如妙麗魔法手提包
|文教科技今(2025)年諾貝爾化學獎,由日本京都大學的北川進、澳洲墨爾本大學的英國學者羅布森(Richard Robson)以及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的亞基(Omar M. Yaghi),3位學者共同獲獎;評審指出,3人從上世紀末奠定的「金屬有機骨架」材料學基礎,讓化學家能建構充滿微孔的分子結構,用於從空氣取水、二氧化碳捕捉,與儲存有毒氣體和催化反應。3人將共享1100萬瑞典克朗,並於12月10日舉行頒獎典禮。
-
打造「金屬有機骨架」 日澳美3學者共享諾貝爾化學獎
|文教科技2025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今(8)日揭曉,由日本京都大學教授北川進、澳洲墨爾本大學教授羅布森,以及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教授雅吉共同獲獎,表彰3人在金屬有機骨架(MOF)發展上的貢獻,可望用於協助人類解決重大環境與能源挑戰。
-
蛋白質結構預測研究獲化學獎 AI相關發現再獲諾貝爾獎項
|文教科技今(2024)年的諾貝爾化學獎頒給來自美國的科學家貝克(David Baker)與英國的科學家哈薩比斯(Demis Hassabis)與瓊珀(John Jumper)。貝克透過「計算蛋白質設計」,能幫助製藥、疫苗與奈米材料等用途,哈薩比斯與瓊珀則研發出AI模型,能根據胺基酸序列預測複雜的蛋白質結構。這也是繼物理獎後,諾貝爾獎項再次由AI相關發現獲獎。
-
諾貝爾化學獎得主揭曉 3學者以蛋白質設計及結構預測共獲殊榮
|全球2024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台灣時間今(9)日傍晚揭曉,由創造出全新蛋白質的美國生化科學家大衛·貝克,以及開發出可預測蛋白質組成結構的Google DeepMind團隊成員傑米斯·哈薩和約翰·瓊珀共同獲獎。
-
如何才能贏得諾貝爾獎? 《自然》期刊揭密:95%得主有學術聯繫
|全球2024年諾貝爾獎今(7)日起將陸續揭曉得獎名單。《自然》(NATURE)期刊統計歷屆科學與經濟領域的得獎者資料,發現女性得主比例雖然在2000年後開始上升,但整體而言仍低於5%。若進一步檢視歷屆得主在學術上的關係,可以發現並非來自多樣化的學派,有高達95%獲獎者在學術上都有師承、合作等緊密連結。
-
一週大事/杭州亞運台灣摘19金平紀錄 哈瑪斯空襲以色列(2023.10.2-10.8)
|全球《公視新聞網》為您精選一週國內外大事,關注焦點包括:台灣亞運摘19金平紀錄、2023年諾貝爾獎、哈瑪斯空襲以色列、林裕紘涉自導自演恐嚇案遭收押、國內接連查獲美豬洗產地、國軍志願役人數5年新低。
-
通往諾貝爾獎的道路漸長 從發現到獲獎平均等待逾30年
|文教科技2023年的諾貝爾獎得主將於今(2)日開始陸續公布。然而期刊《自然(Nature)》一項分析顯示,諾貝爾獎的獲獎時間越來越長,有近半突破性發現在發表20多年後才獲獎,本世紀末的平均獲獎年齡可能會超過預期壽命,然而諾貝爾獎僅頒發給在世的人,這種現象可能會造成影響。
-
2022諾貝爾/研究「點擊化學」 美國丹麥3學者同享化學獎殊榮
|全球2022年諾貝爾化學獎,在台灣時間5日下午5點45分,由瑞典皇家科學院公佈得主。今年諾貝爾化學獎由美國化學家貝爾托西(Carolyn Bertozzi)、夏普萊斯(Barry Sharpless),以及丹麥學者梅爾達爾(Morten Meldal)3人奪得。其中,夏普萊斯更是繼2001年後,再次獲得此殊榮,成為諾貝爾獎史上第2位二度贏得兩次諾貝爾化學獎的得主。評審委員說明,3人對點擊化學(Clic
-
2022諾貝爾/化學獎翁啟惠呼聲高 6大QA帶您了解諾貝爾獎設立緣由
|全球百年歷史的諾貝爾獎於今(3)日陸續登場,預計在未來8天依序揭曉生理學與醫學獎、物理獎、化學獎、文學獎、和平獎以及經濟學獎等6個獎項,每個獎項的獲獎者皆可獲得1000萬瑞典克朗、約新台幣2870萬元的獎金,台灣現任生策會會長、中研院前院長翁啟惠2021年拿下威爾許獎後,被外界視為本屆諾貝爾化學獎得主熱門人選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