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直播
發布時間: 更新時間:
最近教師資格考試,身障特教組,一道題引發爭議。題目是,一名手語與口語並用的小二聽障生小芳,手語比口語好,在訂定個別化教育計畫時,應優先規劃哪一項?正確答案是加強口語表達能力,而不是提供手語翻譯。出題委員的解釋是:「手語翻譯員服務,主要提供給完全以手語溝通為主的聽障學生,小芳會口語,不符合標準」。對此,專家呼籲,要重視聽障學生原本的語言優勢與實際需求。

最近的教師資格考試,身障特教組有一道考題,描述一名手語和口語並用的小學二年級聽障學生小芳,因為父母是聽障者,手語表達比較好。在替她訂定個別化教育計畫時,應該優先規劃哪一項?正確答案是A選項「加強口語表達」,而不是D選項「提供手語翻譯服務」,讓不少考生難以接受提出釋疑。

考生李春玲疑惑地說:「我們覺得答案應該是D,因為我的想法是,因為題目裡面其實已經有寫說,小芳她的手語的表達跟理解能力是優於口語的,所以我認為優先應該是,提供手語翻譯服務,讓她能夠理解課程的內容。

對於釋疑內容,教師資格考試專案辦公室,已依規定召集出題委員、教育與測驗專家開會討論,結論為:「手語翻譯員服務,主要提供給完全以手語溝通為主的聽障學生;而小芳能同時使用手語和口語,應具備一定的口語溝通能力,因此不符合使用手語翻譯員的標準,維持原答案不變」

不過有特教學者認為,考題的情境仍存在解釋空間。

師範大學特教系教授劉秀丹解釋:「例如說小芳帶上輔具以後,她可以聽懂多少%的語音訊息,她的口語清晰度如何,她的口語表達流暢性如何,經過了這些的評估,如果評估有需要,而且小芳跟家長也表達
她希望可以加強口語的表達能力,那麼是很OK的。」

長期協助聽障學生規劃個別化教育計畫的特教聾老師陳志榮則指出,現場實務上,許多聽障學生會搭配手語翻譯員入班學習。

陳志榮用親身經歷表示:「最近有幾所學校,如果有聾生或聽障學生需要手語翻譯,他手語能力不錯的話,有申請手語翻譯入班服務。」

中華民國身心障礙聯盟也從國際人權觀點切入,提醒政策應該以身障學生的學習需求為核心。

中華民國身障聯盟秘書長洪心平也說道:「公約就是強調說,以障礙者的需求為中心,如果他在學習上,手語對他來說是最需要、最快速學習的語言,那當然應該讓他去使用手語。」

對於外界質疑,教育部回應考試試題釋疑已依程序進行,並尊重專家會議討論結果,因此不會更改原答案。

您的參與,
讓公共服務更完整!
閱讀、按讚,就能客製您的專屬推薦新聞
本網站使用 Cookie 技術提升體驗,詳見服務條款。繼續瀏覽即代表同意上述規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