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訪馬來西亞談合作 行前投書媒體:抵禦陣營對抗暗流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的東南亞之行,首站越南,第2站來到馬來西亞。訪問前,他在馬來西亞中文報章發表署名文章,表示「抵禦地緣政治和陣營對抗暗流,衝破單邊主義、保護主義逆流」。
此行討論馬中雙邊合作,針對區域與國際議題的公共利益交換意見。
公視國際記者劉苑杉報導,「外界普遍分析,這不只是為了鞏固與東南亞的友好關係,更是深化經貿合作,在美國關稅壓力下,為中國另闢新市場。」
東協人類命運共同體研究中心主任孫天美博士表示,「因為美國課徵這麼高的關稅之後,中國的那些貨物,它當然要找其他的地方流出去。」
東協和中國已連續5年互為最大貿易夥伴,東協總人口接近7億,是全球第5大經濟體,近年平均GDP年增率超過4%。對中國而言,這不只是龐大市場,更是不能錯過的藍海。
從川普上任以來,美國大砍對外援助,逐步緊縮全球參與。學者指出,中國正透過「一帶一路」、RCEP等平台,提供區域公共財,強化影響力。
東協人類命運共同體研究中心主任孫天美博士認為,「中國在這個時候面對著美國的壓迫,他必然會在這一個區域裡面,更加展現他的影響力和協助。川普上來,其實中國能夠把握這個機會,透過RCEP提供公共財協助東南亞,還有其他受影響亞洲國家 。」
《德國之聲》分析,相較於政策搖擺的美國,中國正試圖塑造自己成為「穩定的替代者」。但在積極拉攏週邊國家的同時,中國國內也面臨不少經濟挑戰,包括房市泡沫、內需疲軟、投資信心低迷等問題。
而在美中角力間,東南亞並非被動接受,而是有自己的外交節奏。學者形容,他們像在跳探戈靈活的在兩強間左右周旋。
馬來西亞太平洋研究中心首席顧問胡逸山博士認為,「你之所以能夠這樣不停的跳探戈,主要也是因為你自己有非常強的經濟發展能力。我們看其他的非洲國家、南美國家做不到這一點,而東南亞因為它自身的生產力等等,都非常的蓬勃、經濟也做得滿好。」
這種不選邊的務實外交,強調的是利益最大化。對東協國家來說,真正的挑戰不是親中或親美,而是如何在兩強間,找到自身的最佳生存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