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直播

台美「中國製造」標準不同 立委建議改成美規

發布時間: 更新時間:
美國關稅措施恐怕導致中國產品透過台灣洗產地,經濟部提出4個應對措施,財政部則祭出3道防線,防堵中國產品低價傾銷跟洗產地轉運。不過由於台美對「中國製造」的產品認定標準不同,立委建議未來銷美產品的認定標準可以修改成跟美方差不多。

因應美國高關稅,嚴防中國產品經由台灣洗產地,經濟部長郭智輝提出包含加強反傾銷調查等4項應對措施,違規最高可處新台幣300萬元罰鍰。

經濟部長郭智輝表示,「洗產地的部分,我們第一個對監測進口量,就是跟輸出美國的產品做全面的勾稽,把他勾稽出來,當有這個現象的時候,我們從嚴加罰。」

由於美方標準是產品只要有35%比例來自中國的原料或在中國製造,就算是中國製造;但台灣標準是附加價值率超過35%就能被認定為台灣製造。立委舉例,如果從中國進口50%原料,台灣加工50%再出口到美國,到底算哪邊製造 ? 

民進黨立委吳秉叡提出,「台灣認為是台灣製造,美國認為是中國製造,這就剛好是美國認為你在替他洗產地。」

經濟部次長江文若回應,「相關的規定我們再跟美國政府來做溝通,所以我們現在是積極鼓勵要降低所有的產品的含中成分,我們經濟部也會輔導相關的業者。」

除了洗產地,立委也擔憂中國產品低價傾銷到台灣,衝擊國內市場。

國民黨立委林德福提問,「大陸台商會不會成為大陸產品低價傾銷台灣的破口?」 

財政部長莊翠雲說明,「會調查第一個有沒有低價傾銷,甚至有影響到國內產業的部分,新南向這些台商,所有的破口我們都必須要防堵。」

防堵中國產品洗產地跟低價傾銷,財政部將採取事前預防、事中嚴查、事後嚴罰3道防線,各關區也成立強化違規轉運查核小組,也將研議是否提供檢舉獎金,增加民眾檢舉不法的誘因。

您的參與,
讓公共服務更完整!
閱讀、按讚,就能客製您的專屬推薦新聞
本網站使用 Cookie 技術提升體驗,詳見服務條款。繼續瀏覽即代表同意上述規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