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院公布核廢水因應方式 持續監測每週公布數據

發布時間:
更新時間:
行政院今(31)日說明台灣對福島核廢水的因應方式,行政院表示已於2年前啟動跨部會整合,將持續進行海域與食品的監測,並仿照豬肉儀表板方式彙整有相關數據,每週二上午定期更新。
24日中午,日本將福島核災產生的核廢水排放入海,預計將持續排放30年。今(31)日行政院說明有關單位未來的因應方式。
行政院表示,台灣日前3度派遣觀察團赴日進行評估,認為日本對核廢水的排放符合國際安全標準的規範,但考量到排放作業長達30年,將持續敦促日方切實依循標準進行作業。
原能會、外交部、衛福部、農業部、海委會等相關部會也已成立跨部會平台,依循「參照國際標準監測」、「科學專業監測評估」、「把關國人安全與健康」3原則與「掌握源頭」、「海水與食品監測」、「海洋擴散評估」、「設置公開資訊平台」4配套對福島核廢水進行監管。
相關部會從數年前便持續進行監測至今,目前的海水偵測點位共有107點,從2017年監測至今已累計近3000筆監測,迄今都無輻射異常。
原能會指出,透過與氣象局合作進行的擴散分析後,確認核廢水將先沿著黑潮與北太平洋洋流流向美國西岸,雖然中間約1至2年後會有中尺度的核廢水影響台灣,但真正主要的核廢水將於4年後抵台。
原能會強調,分析結果指出,無論在任何時間點,台灣海域的最大含氚濃度值估計為每公升0.000001貝克仍會低於整個台灣海域每公升0.5貝克的背景值,請民眾安心。
水產品與進口食品部分,農業部會按月採常態性及季節性的魚種進行取樣,從2011年福島事故後便持續進行檢測,累計4000逾筆檢測結果,同樣迄今都無輻射異常。
並成立具認證的食品放射性實驗室,目前檢測量能為每年7萬件。
此外有關單位也仿照過去的豬肉儀表板,將所有相關數據彙整,並於每週二上午定期更新。
卓冠齊/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