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齡衝擊醫療量能 德研發智慧機器人輔助看診盼補醫護缺口
慕尼黑老年科技實驗室的研究人員,正在校對新研發的機器人Garmi的精細動作,包括手指動作、握力、以及上下移動。
完成之後掛上特製的聽診器,Garmi醫生要準備看病患了。不過別以為只有冷冰冰的機器人幫忙聽診看病,操控機器人的那隻手其實是遠端的真人醫生。
醫師史坦巴克指出,「這是美夢成真,我可以遠段開藥、診斷、治療,也能和病患談話。可以看見他,病患也能看到我,我們可以正常溝通。」
Garmi是慕尼黑科技大學機器人智慧機械實驗室所研發的老年科技產品,用來輔助醫生看診,除了基本的問診,還能進行高階的醫學影像檢查。
老年科技實驗室科學家納瑟里說明,「我們使用手機是整合完成的傳輸載具,類似的技術就像捷運、公車,我們以同樣的方式使用這項科技。」

隨著全球人口高齡化,直接衝擊醫療量能。以德國來說,在2021年底人口佔比最高的族群是40到59歲的勞動主力,為23%。而65歲以上的老年人口以18%居次;預計至2030年高齡族群佔比將攀升到總人口的三分之一。
讓醫界憂心的是,醫護人力已經呈現不足,預計到2050年前醫護缺工將達到67萬人,要補足缺口,老年智慧科技的機器人成了其中的選項。
研究人員正與時間賽跑,力拼2030年讓輔助醫療的機器人正式上線,成為看診常規配備。
納瑟里指出,「我們要做的第一步是要讓直接的族群,就是照護者和醫生,覺得這些工具是合理的。我們不是要取代人類,主要是改善他們的生活工作品質,主要是醫護人員。」

Garmi也能用在居家與機構照護,成為可自主生活的獨居長者和照顧員的幫手。
依據Garmi的設計與應用藍圖,它可以為高齡長者取物和讀報,也能上餐和整理家務,還能提供娛樂功能,讓長者和遠方親友聯絡感情。
養老中心住民羅赫爾說道,「機器人可以幫忙倒飲料,幫忙拿餐點。」
對照護員來說,機器人可以分擔簡單的工作,讓他們有更多餘裕,但終究不能取代人力,無法解決缺工的問題。
研發團隊表示,智慧機器科技的發展潛力無限,就像現在人手一機的手機通訊,未來機器人也可望普及到專業與生活領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