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烏戰爭一週年 專訪烏克蘭訪問學人狄馬
33歲的烏克蘭學者狄馬,來台灣已經快要一年。
中研院歐美所烏克蘭籍訪問學人狄馬說:「台灣人非常熱情,我覺得跟烏克蘭人一樣。」
專攻國際關係、俄羅斯學和俄烏關係的狄馬,去年5月底到中研院歐美所擔任訪問學人。
他來台灣時,烏克蘭已烽火連天。家鄉局勢時時刻刻都在變化,也常讓狄馬內心七上八下。
狄馬表示,「新聞,就是會一直看新聞,或是手機上會有新聞提醒。」
狄馬在台灣多數時間都在進行研究,研究室一待就是一整天。但無論多忙碌,每天一定要跟家人通上電話。
狄馬說:「導彈襲擊什麼的,我都知道。然後我都會聯絡我的家人,這個(空襲)消失後問他們好不好、他們的狀況怎麼樣。」
除了掛念家人,狄馬也透過公民外交,跟烏克蘭同胞一起戰鬥。他和幾位在台烏克蘭友人,共同創辦了「烏克蘭之聲」的平台,希望透過中英雙語介紹,讓台灣人更認識烏克蘭。
狄馬提及,「除了戰爭,烏克蘭有很多美好的東西。我們有自己的文化、自己的歷史,所以我們想讓台灣人知道,烏克蘭是什麼樣的地方。」
點開烏克蘭之聲,可以看到戰前烏克蘭的壯闊景色、特色建築、獨特文化,但在俄軍炮火蹂躪下,現在都殘破不堪。
狄馬直言,「從我的看法來說,他們(俄羅斯人)不覺得烏克蘭人是人。這是很可怕的,最可怕的。」
戰事已持續一年,超乎原先各界的想像,全世界幾乎每天都在問,戰爭到底何時結束?但俄烏雙方主張的終戰條件,完全是南轅北轍。
狄馬表示,「俄羅斯的條件是什麼條件?讓俄羅斯的軍事一直在烏克蘭嗎?或者讓俄羅斯控制烏克蘭,烏克蘭會消失自己的獨立性。」
狄馬指出,俄羅斯設定的談判條件,涉及剝奪烏克蘭主權,而且一直沒有讓步,這種情況下雙方很難坐上談判桌。西方國家多數站在烏克蘭這一邊,被國際社會孤立的俄羅斯,則是期待北京當靠山。
美國最近宣稱,中國可能提供俄羅斯殺傷性武器。但狄馬分析,北京會顧忌歐美的經濟制裁。
狄馬認為,「中國的經濟不太好,(西方制裁)會真的影響中國的,所以中國會保持中立。」
狄馬希望歐美國家提供更多、更快的軍事援助。但是除了外援,烏克蘭能不能撐下去,人民的意志力和士氣是重大關鍵。
在戰爭持續一年之後,有部分評論指出,烏克蘭民間開始出現跟執政當局不同調的聲音。狄馬則認為,民主國家有不同意見很正常,但多數人民仍然是團結對外。
狄馬指出,「(國內)有不一樣的想法、方式,但是我們還是保持一個團結的社會。」
從烏克蘭來到台灣,狄馬看到許多國內外報導,經常把台海情勢與烏克蘭相提並論。雖然兩者還是有相當程度的差異,但他提醒台灣朋友,無論如何要小心。
狄馬表示,「烏克蘭人就是,一年前也很多人想過,這個戰爭不會發生,希望這個戰爭不會發生。但是實際上,這個戰爭發生了。」
沒人想得到的戰爭,終究發生了。這一年,烏克蘭人經歷恐慌、逃難、憤怒、抵抗,讓國際社會看到他們的韌性,但是心裡的艱苦,只有自己人知道。
狄馬說:「他們(家人)要保持安全,然後烏克蘭要努力加油,但是這個加油很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