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耳其強震/孤立無援的敘利亞災民 隱而未爆的雙重人道危機

2月20日,10輛載著國際救援物資的卡車,首度通過土耳其與敘利亞邊境的拉伊(Al Ra’ee)過境點 (Border Crossing),將物資送往敘利亞西北部的阿勒頗省(Aleppo),此時間點距強震發生當日,已逾2週。
這是地震發生以來,敘利亞政府礙於人道救援壓力,第3個開放給國際救援單位進入西北部反政府控制區的過境點──在地震之前,能進入反政府區的人道援助幾乎都只透過過境點「風之門」巴布哈瓦(Bab al-Hawa)。
過境點,內戰的不幸
過境點是敘利亞內戰後的不幸。2011年,北非的茉莉花革命蔓延至中東,敘利亞人長期忍受高失業、政府腐敗等問題,也終於如星火燎原般響應改革浪潮。但繼承了獨裁政權的總統阿薩德(Bashar al-Assad)採取強力鎮壓,令這波民主運動演變成內戰──不願意再接受阿薩德統治的人民成為反抗軍,原本就渴望爭取獨立的敘利亞庫德族人也加入反抗之列,敘利亞烽火四起。

在政府掃盪下,多數區域仍由阿薩德掌控,敘利亞國內分裂出庫德族控制的東北部,以及反抗軍佔領的西北部,形成國中之國。
戰火釀成數十萬名敘利亞人喪命。2014年聯合國安理會通過一項決議,允許聯合國機構及其當地合作夥伴運送、協調和資助,大量援助給不受敘利亞政府控制的部分地區,提供食物、水、住所、醫療援助、教育和關鍵保護服務。
於是人道援助開始從邊境進到反政府控制區,初始共開放4處過境點,兩處分別設在約旦與伊拉克邊境,兩處則是土敘之間的和平門與風之門。但是不出數年,過境點便淪為國際關係角力的籌碼。
為加速終結內戰關閉過境點
敘利亞在中東佔有核心地理位置。專精於中東研究的政治大學阿拉伯語系副教授張景安指出,「俄羅斯自1970年代即與敘利亞、伊朗維持友好關係,以確保借道敘利亞至地中海的便利性。」敘利亞第二大港塔爾圖斯(Tartus)的軍事基地便長年供俄羅斯使用。
敘利亞內戰後,俄羅斯也表態支持阿薩德政府,2015年9月更與敘利亞、伊朗、伊拉克組成聯盟,以對抗美國在中東的勢力。
同年,俄羅斯以「協助反恐」為名,派兵支援阿薩德政府,戰事的優勢很快便傾向阿薩德;最後反抗軍只佔有伊德利卜省(Idlib),阿勒頗則有部分地區由土耳其在背後支持的反抗軍掌控。
為了協助阿薩德進一步結束內戰,2021年1月俄羅斯與中國聯手,在聯合國安理會施壓,刪除約旦與伊拉克兩國的跨境點;俄羅斯並持續鼓吹再關閉通往阿勒頗的過境點「和平門」(Babal-Salam),主張透過敘利亞國內即可運送物資至西北部。
聯合國人道主義事務協調辦公室(OCHA)指出,2021年7月,俄羅斯和中國成功再將過境點減少至僅剩1處,令百萬名在反政府區顛沛流離的敘利亞人,生活更顯艱辛。人協辦公室在2023年1月的統計顯示,十分之九住在敘利亞西北部的人民,需要人道主義援助。

地震後為何國際未及時馳援?
規模7.8的地震震央位於土耳其的加濟安泰普省(Gaziantep),而敘利亞最靠近震央的伊德利卜和阿勒頗首當其衝,是地震重災區。歐洲媒體在當日報導敘利亞災情即指出,除了在地的民間救援組織,反政府控制區根本無人問津。
明明是領土主人卻未派員協助的敘利亞政府,則是和中國同聲向國際抨擊,指控因為美國與歐盟不取消現有的制裁,敘利亞災民難以獲得國際援助。
美國國務院發言人普萊斯(Ned Price)對此回應,會透過國際政府組織援助當地災民,但不會與阿薩德政府聯絡,「如果現在援助在內戰中殘害人民的敘利亞政府,就太諷刺了。」
不過,美國財政部2月9日還是宣布,暫時放寬美國對敘利亞制裁措施,為期180天,僅限與敘利亞地震救災、賑災需求相關的交易。
早於1970年代開始,美國便以敘利亞是支持恐怖主義國家為由,對敘利亞實施制裁。敘利亞內戰爆發後,歐美國家認為阿薩德政府為內戰主因,不承認其正當性,愈加大力實施經濟制裁,如美國禁止公民與敘利亞交易或投資,也禁止進口敘利亞石油等。
歐美的制裁確實重擊敘利亞經濟。2013年1美元兌換不足100敘利亞磅,至2023年1美元可匯2500敘利亞磅,儘管其中包含內戰等因素,但敘利亞經濟已然一蹶不振。
聯合國人道辦公室統計指出,居住在敘利亞西北部的大多數家庭已經流離失所,有些甚至多次流離失所,其中一半以上主要是婦女和兒童——住在沒有自來水或電力的臨時營地裡。
儘管反政府居民生活困頓,張景安研究指出,伊德利卡戰前大約有150萬人口,但為了遠離阿薩德的獨裁統治,加上反抗軍於2017年成立自治政府,發展基礎建設,更多人移居伊德利卡,目前人口成長至逾400萬人;震災後更突顯反政府控制區急需人道救援。

災援淪為敘利亞國內外的政治角力?
地震後即便國際上很快看見敘利亞西北部的援助需求,但敘國政府並未主動打開援助通道,也對外指出,所有援助都必須與大馬士革協調,並從敘利亞境內提供,而不是越過土耳其邊境進入叛亂地區。
張景安分析表示,因為內戰的敵對關係,阿薩德其實不願協助反政府區;反抗軍也拒強由敘利亞政府自國內輸送物資,「政府他們之前屠殺老百姓,現在趁災難突然邀功說要來救老百姓,反抗區當然強烈反對;且運送過程可能隱藏被滲透的危機。」
路透社報導指出,2月10日便有一支援助車隊從敘利亞庫爾德人的地區前往伊德利卜,但是反政府管控區拒絕從國內送來的物資,雙方都指責對方把援助政治化。
最後,西北部的人道援助還是得透過聯合國奔走斡旋。阿薩德遲至2月13日才同意聯合國加開兩處過境點,為期三個月。人道援助終於可同時運用拉伊、和平門和風之門3處過境點,第一批物資也於2月14日通過和平門,送進伊德利卜與阿勒頗。

震後國際介入 能改變敘利亞國內外情勢?
聯合國統計,自2月6日地震發生至2月21日,世界糧食計劃署(WFP)已向伊德利卜派遣了256輛卡車,運送逾12萬7000人份的食物,以及住所、霍亂檢測試劑盒等,另外也持續撥款給當地民間組織。
但在地震發生之前,敘利亞的食物價格就已經飛漲。聯合國指出,截至2月第二週,大多數受地震影響最嚴重的省份,麵包、小扁豆、植物油、糖和大米等主要商品價格又再上揚;而90%的敘利亞人口原本就生活在貧困線以下,還有1240萬人處於飢餓的狀態。
張景安分析認為,強震令更多人民生活雪上加霜,但相較於內戰與國際制裁的夾擊,震災對阿薩德政府而言仍顯得微小;敘利亞恐怕不會因此有太多變革,但希望過境點不會在3個月後再度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