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政府喊出2050淨零排放,去(2022)年3月底國發會提出減碳路徑,12月底更公布12項關鍵戰略,並修正與提高2030年的減碳目標。上午台灣科技媒體中心邀請學者專家評析,學者認同政府跨出重要的一步,但相關作法非常保守。
蔡政府高喊2050達成淨零排放,那麼2030年要先減多少?國發會在去年12月28日公布答案,從原本的20%微調至24%,遠低於聯合國IPCC建議的45%,稱得上有政治決心減碳嗎?
中央研究院經濟所兼任研究員蕭代基說道,「做的事,我覺得都非常的保守。」
蕭代基指出,排放源有責任減量更有責任移除,他們減碳不是做慈善,並強烈呼籲排碳戶不該拿到碳費補助。
蕭代基提及,「要符合汙染者付費原則的話,碳稅(費)的收入不可以用於補助及獎勵事業,投資溫室氣體減量的技術,減量是一個責任,不應該拿到補助。」
有學者認為在運具電動化的推動上也不夠積極,電動汽機車市售比的成長,明顯低於國際。
成大交管系暨電信所助理教授鄭祖睿指出,「其實和國際上面有10和20%的落差。」
但也有目標似乎訂得太過宏大,農委會宣布2040要達成千萬公噸自然碳匯量,學者對可行性存疑。
東華大學自然資源與環境系教授張世杰表示,「森林生長需要時間,它不是小白菜種了幾十天就可以收成。想說(離現在有)17年,反正慢慢的再來想策略,再來想哪個地方種樹,事實上2040年是絕對來不及的。」
上午台灣科技媒體中心邀請各領域學者,以線上記者會形式評析政府提出的淨零轉型的12項關鍵戰略,雖肯定蔡政府踏出重要的一步,也認為相關作法都必須再強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