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盃8強對上葡萄牙,摩洛哥靠著恩納斯里(Youssef En-Nesyri)進球,以1比0擊退對手。當裁判吹響結束哨音時,非洲的摩洛哥國內,移居歐洲的移民,以及中東世界的阿拉伯國家都陷入瘋狂慶祝。
摩洛哥將在台灣時間15日凌晨3時與法國爭奪決賽門票,《路透社》報導,為了增加觀眾席上加油氣勢,摩洛哥皇家航空(Royal Air Maroc)12日宣布,將加開30班的專機,搭載球迷前往卡達助陣。
球隊超乎預期的表現,總教練雷格拉古(Walid Regragui)在4強賽前接受訪問時,將摩洛哥描述為「本屆世界盃的洛基」。他口中的洛基是出自美國電影《洛基》,故事描述一名默默無聞的拳擊手洛基巴波亞(Rocky Balboa),在和重量級世界拳王對決中,堅持到最後沒倒下,得到全場支持。
「當你看《洛基》時,你想支援洛基巴波亞,我認為我們是本屆世界盃的洛基,我認為現在世界都與摩洛哥同在。」雷格拉古說。

過半球員皆國外出生
回顧摩洛哥世界盃參賽史,1998年的法國世界盃,摩洛哥隊僅2名選手在國外出生,但今年26人陣容中有高達14名球員出生在海外。陣中球星齊耶赫(Hakim Ziyech)出生在荷蘭,對西班牙PK大戰射進最後一球的哈基米(Achraf Hakimi)則是生於西班牙的移民二代。
摩洛哥政府統計,2018年約420萬名摩洛哥人居住在海外,佔總人口約10%。龐大的移民數字背後,跟當地歷史有密切關係。美國智庫組織「移民政策研究所」(Migration Policy Institute)的研究,1911年,第二次摩洛哥危機爆發,法國與德國簽訂《費茲條約》(Treaty of Fes),法國將摩洛哥轉為保護國。前二次世界大戰摩洛哥人被法國徵召至工廠,甚至上戰場,少數人在戰後留在法國,成為僑民。
在1960年代至70年代,西歐經濟增長導致勞工需求增加,許多摩洛哥人為了改善生活而越洋赴歐洲大陸打工。到了1975年,已累計近40萬名摩洛哥人移民到歐洲,又以法國占多數,其他則分散至荷蘭、比利時、西班牙等地。摩洛哥移工隨後在歐洲落地生根,成為新移民家庭。

足球人才流失 摩洛哥足協推「人才回歸計劃」
生於歐洲的摩洛哥移民後代,不乏足球人才,他們從小接受歐洲足球訓練,擁有不俗技術。但在2014前,摩洛哥政府態度並不積極,導致許多人為他國效力,比如2代表荷蘭參加2010年世界盃的阿弗萊(Ibrahim Afellay),還有曾是比利時黃金一代成員的費萊尼(Marouane Fellaini)。
2014年,摩洛哥足球協會發起「人才回歸計劃」(Bring back talents belonging to the soil),在歐洲各國拉攏移民後代為摩洛哥效力。這次在世界盃有優秀表現的邊後衛哈基米就是其中一員。
效力於法甲巴黎聖日爾曼俱樂部的哈基米,1998年ㄓ在西班牙出生,父親是街邊小販,母親則是清潔工,家庭環境普通。哈基米從小就展現足球天賦,甚至在2006年加入皇家馬德里青訓營,並曾經替皇家馬德里上陣。
然而,哈基米在2016年接受邀請,選擇披上摩洛哥球衣在國際賽作戰。他在2019年接受西班牙世界報(El Mundo)訪問時,說明拒絕替西班牙效力的原因。「就算我有西班牙身分證和護照也沒用,他們看到我的阿拉伯名字、看到我的摩洛哥人面孔,他們有心或無意都好,都會做出種族歧視的事情。」
哈基米在本屆16強對西班牙的PK大戰中,踢進關鍵一球,一腳葬送「祖國」無敵艦隊的晉級夢。

鐵血防守締造佳績
摩洛哥在本屆世界盃表現讓人驚艷,5場比賽只失1球,而且是防守球員踢進自家球門的烏龍球,換句話說,摩洛哥至今仍然沒有被對手攻進1球,出生於法國的隊長賽斯(Romain Saiss)所領導的防線居功厥偉。
展現銅牆鐵壁般堅韌防守,在世界盃上有一支隊伍有似曾相似的表現——2006年世界盃冠軍義大利,同樣在小組賽僅失1球烏龍球,接著在決賽雖被踢進點球,但靠著馬特拉齊(Marco Materazzi)的進球追平比分,最後在PK大戰以5比3擊退法國奪冠。
摩洛哥能否複製這個「奪冠方程式」,備受球迷期待。台灣時間15日凌晨3時,摩洛哥將迎戰尋求衛冕的法國,已在非洲足球史上留名的球員們,或許能繼續創造奇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