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自殺/自殺人數10年翻3倍 孩子為何無聲墜落?

青少年的自殺行為,其實滿具有殺傷力的,因為它背後代表著,這個青少年處在極度的痛苦。
——吳佳儀 台灣憂鬱症防治協會理事長
青少年自殺 15-24歲占多數 14歲以下攀升快
綜觀媒體報導,2022年3月全台就有3起國中生墜樓身亡事件曝光,6月至8月也有4件,上述僅1名少女成功被救回,但仍受到極大生理創傷。
全國自殺防治中心統計,15至24歲為青少年自殺的主要族群,近5年每年死亡人數約在200人上下;14歲以下學童自殺的人數則在近年有明顯成長,2005至2017年皆只有個位數,但在2018年突破十位數,更在2020年翻倍至21人。
若以各年齡層自殺粗死亡率來看,25歲以上的族群皆有下降趨勢,唯12至17歲及15至24歲年齡層的自殺粗死亡率逐年上升。
虛實整合的人際場域 成學童壓力來源
兒童以自戕畫下生命句點,卻往往在家長心中遺留問號,為何生活相對單純的學童,會採取激烈手段結束生命?
教育部「校園學生自我傷害事件之分析及防治策略」報告指出,學生自殺死亡難單一歸因,人際、情緒、家庭困擾、中輟拒學等問題皆包含在內。台灣自殺防治學會常務理事陳俊鶯以學齡層對照自殺通報資料庫補充說明,國高中以情感人際關係為主,小學學齡則以學校適應問題最為常見。
大直高中輔導主任吳姿瑩站身處第一線教育現場,也觀察到近年青少年自傷情形的確增加。
吳姿瑩認為,「滑世代」的孩子,人際關係橫跨虛實,「看似很容易接觸到你想要接觸的人,但在關係的品質反倒是疏離的 」。

台北市自殺關懷訪視員劉芳語更直言,「現在校園霸凌可能是24小時的,小至班上的 Line 群組,大至可能在靠北XX學校的網頁,這個變化造成的壓力,其實是比以前來得多。」
當手機螢幕取代「面對面」的互動,難以傳遞表情與情緒,讓青少年更容易「誤判」對方的感受,飽受人際挫折。當霸凌行為滲透線上與線下,青少年更難以從中抽身。
兒童能理解自殺後果嗎? 醫:未必與死亡連結
兒童自殺的成因難以單一面向分析,除了家庭、人際等困擾,台灣自殺防治學會常務理事陳俊鶯醫師觀察,許多低齡的自殺者沒有將「自殺行為」與「死亡後果」連結,而是因受挫受創,情緒激動急需宣洩,採取激烈方式因應。
台灣憂鬱症防治協會理事長吳佳儀舉例,曾有國小高年級學生因不想補習,想到網路遊戲中角色可以任意自在飛翔,「他就覺得那種感覺很舒服,於是他就從樓頂跳下去了,他是不是想要死?他只是想要逃離壓力」。

兒少精神科醫師陳質采以青少年身心發展生理結構的角度觀察,正值12歲到14歲青春期的孩童,大腦成長發育的變化較劇烈,加上情緒駕馭能力仍不足,「沒有想到死亡的後果,我只是覺得我現在過不下去了,所以只要結束現在的狀態,沒有空想到以後的事情。」
當兒童無法深刻理解死亡的後果,心理輔導資源如何織成一張綿密的網,承接每個搖搖欲墜的學童,顯得格外重要。
不只是衝動 精神疾病也是肇因
12至17歲青少年自殺,全然因為衝動嗎?吳佳儀解釋,思覺失調、重度憂鬱、焦慮等精神疾病,也有加重自殺風險的可能,「以思覺失調的學生來講,他的跳樓很可能是聲音、幻聽,叫他要跳下去,這種就是要從疾病的防範做起。」
吳佳儀指出,許多深陷憂鬱的青少年,會說服自己「想開一點就好了」,或是想透過自己的力量康復,「如果今天是大腦的功能出現了巨大的變化,他不是靠自己努力就可以做到的,有些時候反而加重了那個內在的壓力。」
吳佳儀提到,7成的精神疾病,可回溯至12至18歲,因此高中以下的疾病辨識與早期就醫更加重要。「累積到疾病已經嚴重到一個程度,到高中、大學愈來愈嚴重,自殺的風險又更加地累積。」
「孩子為什麼想要結束自己的生命?通常是他失去了在世界中的位置,他找不到歸屬感。」吳姿瑩觀察,有8成的孩子在輔導資源介入後,能找回「我能感」,但有約3%到5%的學生,較難單純只以輔導機制協助,此時便會進一步評估由醫療介入,是否需要以藥物協助治療。
14歲以下自殺通報10年成長10倍 專家怎麼看?
解決青少年自殺問題,校園與家庭是兩道不可忽視的防線。《自殺防治法》2019年上路,新增責任通報機制,醫事人員、社工員、學校人員、警消、村里長等,發現有自殺行為或意圖者,都可以進行自殺通報。
根據衛福部最新數據,近10年25歲以上年齡層自殺通報數量雖有增加,但仍持平緩,反觀25歲以下自殺人數通報量,從2008年至今,15至24歲青少年自殺通報數量較前期增3倍,14歲以下更是成長10倍。
帳面上數字的增長,不免令人憂心青少年甚至是兒童的心理狀態,不過吳佳儀認為,「通報率增加,伴隨著死亡率減少,這是我們樂見的結果」。當學童因有自殺意圖、行為時,通報系統如同除去陰影,讓創傷有被看見的可能,「通報端啟動之後,才有後面的關懷服務,降低自殺行為致死的可能性。」
不過,2021年監察委員范巽綠、林郁容、紀惠容、蘇麗瓊等4人立案調查,青少年自殺率連續20年攀升,並指出2018至2019年學生自殺身亡個案當中,有近7成個案未曾尋求校內輔導資源。
吳姿瑩坦言,數字呈現的趨勢令人擔心,她認為最好的預防,是我們建造孩子的內在,「讓他內在有足夠的力量去因應他的困難,我覺得這是最治本的。」
※ 自殺防治安心專線:1925
※ 張老師專線:1980
※ 生命線專線: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