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自殺/「大人都不懂,我已經努力過」 7成學生自殺前未求助

董容慈/採訪報導 陳芳儀/共同採訪 許靜之/圖表設計
發布時間: 更新時間:
(攝影/許家嘉)
2021年監院調查青少年自殺率連續20年攀升,指出2018至2019年學生自殺身亡個案當中,有近7成個案未曾尋求校內輔導資源。兒福聯盟也提出調查數據,僅3成創傷高中生願意向家人求助。當身陷憂鬱的青少年選擇沉默,周圍的人該如何敲開心門伸出援手?

台北市政府主計處統計,110年全市有7294筆自殺通報,其中14歲以下有141筆、15至24歲有1139筆。身處自殺防治第一線的自殺關懷訪視員(以下簡稱自關員),第一時間要媒合各項心理衛生資源,降低個案立即自殺風險。

「大人都不懂」 自殺高風險兒童的心聲

「我現在人際狀況很差,我以後出去就是沒朋友,就是永遠要孤單的一個人。他覺得現階段遇到的問題,沒有人可以幫助他,是無助到一個很極端的狀態」。台北市自關員陳重豪一語道破高風險自殺個案的心境。

台北市自殺關懷訪視員陳重豪。(攝影/許家嘉)

但自關員帶有行政機構代理人的身份,卻也讓青少年個案心生防備。陳重豪坦言,低齡自殺個案常會有「大人都不了解」的想法,因此無論是對家長還是自殺關懷訪視員,孩童都會有一定程度的排斥。

不同於成人,儘管絕大多數18歲以下的未成年人,日常生活中多了學校這一道防線,但兒福聯盟在2021年曾針對全台高三生抽樣調查,受過創傷的高中生中,有7成5優先求助同儕,3成求助家人,願意求助輔導室或專業單位者,比求助網友的比例還要低。

北市自關員劉芳語就提到,曾有個案的學校老師對於個案割腕,反問「是不是割上癮了?」這樣的對話反讓學生更受傷,將心輔資源拒於門外。劉芳語解釋,「對學生來說,他想表達是她的痛苦,他們沒有對她的痛苦上癮,他想要脫離那個痛苦」。

大直高中輔導主任吳姿瑩指出,學生普遍有「有問題的人才該去輔導室」的觀念,因此必須讓學生理解,「求助不代表你不好,你遇到了這些事,真的很辛苦」。同時,教育工作者也應去除對自殺、自傷標籤的污名,「我們能不能成為一個夠好、夠值得被信任的大人,能不能給他一個夠安全、夠友善的環境,這是我們可控制、可努力的。」

自殺汙名讓家長抗拒衛政資源介入

即便心理衛政單位建立暢通的通報系統,但未成年個案受監護人保護,自關員勢必面對家長,共同面對自殺個案的輔導歷程,自殺汙名卻成為自關員輔導個案時常見的難題。

自殺關懷訪視員進行電話關懷。(示意畫面,攝影/許家嘉)

自關員陳重豪指出,家長普遍會擔心孩子的自殺會不會是他們造成的,當自殺防治中心介入時,家長更擔心是否會被貼上「不好的家長」標籤。另外,家長也會擔心通報紀錄是否會成為孩子的「案底」?

對父母來說,他們也是第一次當父母,也是第一次接觸到這個年齡層的小朋友,更是第一次接觸到我的小朋友想要自殺這件事情。

——劉芳語 台北市自殺關懷訪視員

劉芳語坦言,立刻與家長討論「為什麼你的小朋友想自殺」實在太快,仍需要時間慢慢建立關係與溝通,留意家長的心理狀態。也需要向家長說明通報紀錄不會外傳,有一定程度的保密性及安全性。

台北市自殺關懷訪視員劉芳語。(攝影/許家嘉)

台灣憂鬱症防治協會理事長吳佳儀也觀察到,許多青少年會自行就醫尋求幫助,但家長反對,便形成矛盾。

吳佳儀分析,家長阻礙青少年就醫大致可歸類為2大因素,一是家長會將孩子有精神困擾,和父母教育失敗畫上等號;二是家長不認為孩子真的有憂鬱傾向。

吳佳儀呼籲,社會必須先洗刷對於自殺的污名,落實理解與支持,並期盼家長可以理解當孩子受精神疾病影響時,求醫是可以帶來有效幫助的,「憂鬱一旦進入治療,其實是有很高的機率可以治癒」。

兒童憂鬱非毫無預兆 睡眠與課業是觀察指標

吳佳儀解釋,孩子的心理狀態可以從生活常規來發掘,並非真的毫無徵兆,憂鬱症9大症狀即是可以參考的指標,當以下現象改變孩子的日常生活,就是一大警訊。(青少年憂鬱情緒自我檢視表)

吳佳儀提醒,睡眠與課業是更容易辨別的兩大指標,當孩子睡眠出現問題,睡不著或是提早起床導致精神不濟、抗拒上學,家長就應特別留意。或是孩子在校與同儕相處不佳、難以專注在課業時,也可能是憂鬱的警訊。

憂鬱症9大症狀即是可以參考的指標,當以下現象改變孩子的日常生活,就是一大警訊。(示意畫面,攝影/許家嘉)

吳佳儀也建議家長記住「三個千萬」:千萬不要責備、千萬不要比孩子說更多、千萬要支持與理解。吳佳儀提醒家庭的健全功能,是協助孩子脫離情緒風暴的要角。

身處高中教育現場,吳姿瑩猶記得,一位企圖自殺的學生跟她直說「我不是沒有努力過,我也不是沒有加油,我也不想要這樣,但是我真的已經很累了!」

吳姿瑩認為大人應該停止「大人的自以為是」,應以同理、開放的態度面對,「先聽他怎麼說,不要先急著告訴他應該怎麼做」。

青少年自殺成因錯綜複雜,但「抗壓性不足」是青少年自殺躍上新聞版面時,經常出現的關鍵字。吳姿瑩說:「有些人就好像不太受到這些壓力的影響,他似乎總是能夠游刃有餘,但相對有一些孩子他就真的沒辦法」。當青少年面對內在情緒風暴,整體社會都應以支持取代質疑,同理兒少心理困境。
 

※ 自殺防治安心專線:1925
※ 張老師專線:1980
※ 生命線專線: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