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福部統計青少年自殺死亡率 10年內增3倍
青春發言人專題受訪者慶禎說,「活著就是很費力的事情,你會遭遇到非常多的痛苦。」從15歲開始,慶禎好幾次萌生出輕生念頭,但發現怎麼做都會影響到其他人,因此作罷。慶禎說,「可能想什麼時候又有(樂團)表演了,如果不去的話,可能會造成大家困擾。」
堅持活下來的原因,也是因為在生活中和別人有過約定。為了讓自己好起來,慶禎開始尋求醫療支援,並投入喜歡的棒球還有樂團等興趣。而走過低潮的慶禎,也在網路分享自救經驗,希望能讓其他人避免陷入這種憂鬱狀態。
慶禎表示,「可能我剛在這邊打了100球(棒球),可能也才打好1、2顆而已,但是光是那1、2顆,就可以讓我覺得今天很值得。」
但有些時候並不是所有努力,都能換來這種結果。公視節目青春發言人製作青少年的自傷自殺專題,就遇到這位個案。
青春發言人已故專題受訪者婷婷曾說,「(內心有聲音)上吊之類的,或是一直慫恿我去跳樓。」接受訪問時21歲的婷婷,在17歲之後陸續罹患憂鬱症、躁鬱症和思覺失調,但她想要輕生,並不是真的想放棄生命。
婷婷曾說,「我真的不是想死 ,我只是想要結束那種很痛苦的感覺,想要替(精神疾病)這個族群做點什麼,那我要活下去,我才有辦法做這件事情。」反覆自傷、輕生的這段過程,婷婷態度並不消極,而是非常努力自救。只是故事的最後,婷婷的生命就停格在21歲。
兒少精神科醫師陳質采表示,自殺意念這件事情,有些時候非常像癌症,它會有復發的情況,「你也沒辦法知道,他會不會碰到一些你從來沒有想過,他會碰到的壓力,(醫師及親友)我盡力了,這樣子我才有辦法去接下一個孩子。」
根據衛福部統計,台灣的青少年自殺死亡率,在10年之內增長3倍,每100位死亡青少年大約有5分之1是自殺。專家認為,避談這個話題並不是最好的方式,而是應該要有更多陪伴和溝通,鼓勵民眾關心並理解自傷、自殺者的想法,給予更多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