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太空總署ESA為了發射更大更重的衛星和太空船,進入各種不同球軌道,最新研發的「織女星C型」載運火箭,日前從南美洲的「法屬圭亞那」首度升空,並安排運送大小不同的7枚衛星,來展現新型火箭的多用途能力。
延遲了2個小時,織女星系列最新的C型載運火箭,從南美洲的法屬圭亞那順利升空。2012年首度執行任務的織女星系列,和同樣來自法國的「亞利安系列」,進行不同的任務搭配。亞利安系列的酬載量動輒好幾千,甚至超過1萬公斤,而織女星系列則屬於較輕型,能送上地球軌道的衛星,多半在2公噸上下。這次升空的C型,酬載量也只有2公噸多。
歐洲太空總署署長艾許巴赫說:「織女星C型的主要用途,是把最重達2.4噸的衛星送上低地軌道(LEO),多數地球觀測衛星在這個領域運作,目前大約有50種有關氣候的參數,其中超過半數,其測量與檢驗只能靠衛星,因為只有衛星能以不同技術綜觀全局。」
以往歐洲太空總署要送衛星進入地球軌道,多半由俄羅斯和美國2大太空強權承包,歐洲自己發射衛星的比例並不高。在與俄羅斯取消合作關係,並減少對美國的依賴之下,歐洲業者在火箭方面的研發也加快腳步。織女星系列登場後不久,C型的研發從2014年就開始,其中升空用的第1、2兩節火箭,都換成推力更大的款式,以求得更高的酬載能力,運送更大更精密的衛星進入地球軌道。
歐洲太空總署認為,與美俄這些北半球國家相比,位在南美洲的法屬圭亞那更接近地球赤道,是無可取代的競爭利基。
歐洲太空總署署長艾許巴赫說:「我們可利用這個更靠近赤道的位置,憑藉地球的自轉獲得更大的酬載量,使這個位置比北半球各地更加有利。」
C型才第一次升空,下一代的E型就已經在研發階段,主要是改變最上層的第3、4兩節火箭,增加運送衛星種類的彈性。事實上,不只是「織女星系列」,重量級的「亞利安系列」,研發工作也沒有停歇。目前使用中的屬於亞利安5型,未來將由亞利安6行接棒。歐洲太空總署希望能借鏡美國SpaceX的獵鷹火箭,以可回收的第一段火箭引擎,增加每年升空任務的次數,來降低發射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