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50淨零排放 學者促徵收碳稅、增中小企業誘因

氣候危機讓各國努力推動2050年淨零排放目標,台灣雖然也喊2050淨零排放,但學者認為台灣的減碳策略過於保守,另外也需要足夠的誘因或推動徵收碳稅,帶動中小企業加入淨零潮流。

氣候變遷影響加劇,全球都在找尋有效解方,根據世界銀行統計,已經有130多國宣布或正在考慮2050年淨零排放目標,不過學者認為台灣減碳策略過於保守,連2030年都沒有說明要減碳多少,歐美多國都已訂定2030年需減少40%。另外,對於中小企業減碳誘因也不足,應該加速推動徵收碳稅。

中研院經濟研究所兼任研究員蕭代基說,「這個在溫減法裡面也講了,可是都一直都沒有做,財政部認為說,這不是它現在因為可能會有重複課徵的問題,或者是會影響到經濟的成長,所以說一直都不願意來出面,來帶頭做這個事情。」

台灣中小企業的淨零之路充滿挑戰,轉型除了面對客戶和員工的質疑,還需要投入成本,而且台灣綠電市場幾乎由台積電獨攬,中小企業幾乎買不到綠電,除了最基本的節能減碳之外,對公司本身的狀態進行碳盤查也同樣重要。

B型企業協會理事長張威珍指出,「那就趕快去淘汰一些比較耗電的,這種耗能的設備,那甚至改善製造流程,那甚至就是說我們就可以去購買一些綠電,去支持一些這種綠色的活動,可以讓自己趕快淨零,趕快能夠碳中和。」

國內的B型企業,以企業的經營模式解決社會和環境問題,B型企業協會理事長張威珍以綠藤生機及嘉彭塑膠為例,表示淨零短期而言或許會增加企業成本,但長期反而會獲利、也會獲得消費者的信任。

專題|土耳其百年震殤 「鬆餅式坍塌」為何釀禍?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