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疫情、俄烏開戰衝擊 晶片供應鏈短缺雪上加霜

鄭惟仁/編譯
發布時間: 更新時間:
受到新冠疫情影響,不少產業面臨晶片短缺,關鍵元件供貨不足,生產晶片關鍵原料「氖氣」的俄、烏兩國又爆發戰爭,對供應鏈更是雪上加霜。

穿著全套無塵衣,小心翼翼地將晶圓取出,無塵室工作人員正在研發電子產品所需晶片。只是受到新冠病毒疫情影響,近年面臨晶片短缺,造成產品產能出現問題,現在俄烏戰爭開打,更衝擊生產晶片過程所需要的原料來源。

德勤事務所電信部門布愷勒說明,「兩種成分、兩種稀土,一方面是超純氖,另一方面是鈀,對於超純氖來說,半導體業嚴重依賴這兩種稀土,其中一種來自烏克蘭,另一種來自俄羅斯。」

生產晶片必須將氖氣透過雷射,在晶片上蝕刻成型。荷蘭艾司摩爾半導體製造商就表示,俄烏供應氖氣佔總使用量約20%,並積極尋找替代來源。面對晶片供不應求的情況,歐盟2月公布的歐洲晶片法案,將以超過430億歐元公共與民間投資,推動歐洲境內產製晶片,在全球市場佔比成長。

巴塞隆納微電子研究所長馮瑟卡表示,「歐洲正尋求設計自己的微處理器,這是技術主權的一部分,另一部分是能在歐洲製造它,而不依賴於其他可能發生地緣政治變化的地區。」

雖然分析師預估,無論俄烏戰爭影響如何,半導體短缺情形要到2024年才可望改善;但業界則樂觀看待,並積極投資擴廠,例如南韓三星及台灣的台積電。學者指出,歐洲目前的晶片設計已經相當優異,問題仍在於如何大量製造。

巴塞隆納微電子研究所經理特雷斯認為,「如果我們現在認真投資,在3到4年內,我們應該能開始做出原型設計,在6年、8年或10年內,達到最大回報。」

為了免於受到政治、戰爭等因素,影響晶片產能,各界都躍躍欲試,投入晶片研發與生產,就是希望能盡早擺脫晶片短缺的窘境。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