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台45處區間測速陸續執法 民團指路線、車牌涉隱私疑慮
黃子杰 陳信隆/台北報導
發布時間:
更新時間:
全台有16縣市設立45處區間測速,今年陸續恢復執法,新北市在北宜公路、台64線中和段及新店區環河路,公布恢復區間測速後,路段事故減少6至8成。不過,民團質疑區,間測速監控行蹤,車牌辨識侵害隱私跟人權,對此交通部強調,區間測速維護交通安全,不會侵犯隱私。
位在新店環河路的區間測速,今年1月24日恢復執法後,有效抑制車輛超速違規。新北市警察局交通大隊端出數據,北宜公路、台64線中和段以及新店區環河路,路段事故減少6至8成,但駕駛反映,行駛區間測速的路段,雙眼緊盯儀表板,反而難以注意路況。
計程車駕駛表示,「隧道裡面那個光線,跟外面自然光線不一樣,所以有的時候又要看前面,又要看儀表板,所以會分心。」
全台有16縣市設立45處的區間測速,今年陸續恢復執法,但區間測速對於用路人是否利大於弊,外界看法不一。持反對意見的民團指出,區間測速監控行蹤,車牌辨識侵害隱私跟人權,交通事故肇事原因,超速只佔2.13%,卻祭出嚴格控制車速,違反比例原則。
重車日誌教士陳博偉表示,無論逆向、沒有打方向燈或沒有注意路況等,「這些東西的違規都是需要時間以及觀測來去判定,其實不是因為超速是事故主因,而是因為超速是最容易去取締。」
律師陳一銘指出,「民眾在道路上面行駛,他不管有沒有違規,他全部都被拍攝,那他被拍攝以後,後端的資料怎麼樣管理,我想這會造成民眾對隱私權一個很大的疑慮。」
有律師指出,政府必須確保駕駛隱私權,包括行車路線、車牌號碼及個資不會被恣意利用。針對民團質疑區間測速是交通戒嚴,政府治標不治本,交通部回應,數據顯示取締件數大幅減少,事故件數也有明顯改善。
交通部道安會組長徐台生表示,「全神貫注反而會降低事故,那當然會對於有一部分人,他的車輛性能非常好,他只是希望說如果定點測速,我過了那一點,我就可以持續發揮汽車性能,可是往往就在那附近造成一些事故。」
至於區間測速訂定速限規範挨轟過時,公路總局回應,規範已行之多年,的確該檢討,將邀集學術團體研究速限訂定的規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