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私權

  • NASA幽浮小組首發表 指不明空中現象數據難解釋

    |文教科技

    美國航太總署在去(2022)年成立「不明空中現象」研究工作小組,5月31日舉行首次公開會議。小組成員發表了過去一年的5大發現,強調不明空中現象的數據通常很難解釋,而且有些科學家因為研究這些現象,遭到網路騷擾、污名化,讓很多致力於這項科學發展的科學家因此怯步。

  • 司法權與隱私權拔河 手機廣告代碼成美國警方追蹤利器

    |全球

    據民權團體電子前線基金會EFF揭露,美國部份地方警察等執法單位,以每年不到1萬美元的便宜預算,向身分神秘的公司購買手機使用者行蹤等資料,做為追蹤可疑人物的參考。EFF的報告指出,手機等行動裝置的廣告身分代碼,會定時發送手機所在的位置,把這大筆資料蒐集起來,配合手機門號持有人的資料,就形同日夜行蹤都在執法單位的掌握下。

  • 健保資料庫侵犯隱私權 憲法法庭判健保法應3年內修法

    |社會

    民眾在健保資料庫中的醫療等隱私個資,過去20年,都提供學術等單位使用,無須經過當事人同意,台灣人權促進會等團體認為有違憲之虞,聲請釋憲,憲法法庭今做出判決,宣告個資法相關規定沒有違憲,但欠缺獨立監督機制,相關單位應在3年內修法。

  • 全台45處區間測速陸續執法 民團指路線、車牌涉隱私疑慮

    |社會

    全台有16縣市設立45處區間測速,今年陸續恢復執法,新北市在北宜公路、台64線中和段及新店區環河路,公布恢復區間測速後,路段事故減少6至8成。不過,民團質疑區,間測速監控行蹤,車牌辨識侵害隱私跟人權,對此交通部強調,區間測速維護交通安全,不會侵犯隱私。

  • 人權團體報告 疫情期弱勢受侵害更顯著

    |

    人權團體今天發表第三次兩公約國際審查平行報告,報告要讓國際審查委員了解台灣,落實兩公約狀況。此次報告注重防疫期間弱勢族群所受到的侵害,跟使用隱私資料的法源依據。 人權公約施行監督聯盟與人權團體共同舉行的記者會上,不只有手語翻譯更有聽打服務。民間團體指出,疫情期間,雖然指揮中心記者會有安排手語翻譯人員,但卻忽略不懂手語的聽障者,或是其他障別民眾的需求,資訊揭露不夠多元,讓身障者在防疫時獲取資訊障礙重

  • 在挪台灣人國籍正名 遭最高法院駁回

    |兩岸

    一群來自台灣的留學生,從2017年開始跟挪威政府,展開國籍正名運動,不滿居留證上的國籍被註記中國,先是跟挪威移民局提出訴願,但沒有受到重視,因此在台灣發起群眾募資,獲得熱烈迴響,募得超過300萬元,走上挪威法院打官司,一路上訴到高等法院和最高法院,但三級法院都沒開庭,就直接駁回上訴。 外交部發言人歐江安表示:「台灣的留學生已經發起官司上訴到挪威的最高法院,但是因為這個程序問題,被最高法院駁回,那我

  • 迎接國際兒童人權日 新北投辦園遊會

    |社福人權

    響應11月20日「國際兒童人權日」,今天在台北市新北投公園有一場兒童人權園遊會,為兒童權利發聲,希望包括表意權、隱私權等九大兒童權利,能夠在日常被看見。 週六的新北投公園很熱鬧,爸爸媽媽們帶著小朋友,到園遊會玩闖關遊戲,包括畫圖、益智互動遊戲、看繪本、說故事等等,讓小朋友從遊戲中認識屬於自己的權利,台灣親子共學教育促進會常務理事楊鎮宇指出,希望更多家長一起用不同的方式對待小孩。 台灣親子共學教育

  • 中女中宿舍擬以人臉辨識代理舍監 爆隱私爭議

    |

    台中女中宿舍打算以人臉辨識系統取代舍監點名,引發侵犯學生隱私爭議。校方表示目前只是先裝設,會再和學生和家長溝通,落實保護個資再啟用。法界人士認為,校方裝設前沒有溝通,程序上有瑕疵,安全和隱私也難以兼顧,應該謹慎衡量。 女生宿舍穿堂設了兩支攝影鏡頭,分別對著內外,這就是在台中女中校外宿舍裝設的人臉辨識系統。雖然還沒正式啟用,不過校方打算以這個系統取代傳統的點名機制,卻也引發侵犯隱私爭議。   人本基

相關標籤

近期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