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天,外籍移工聚集到中壢的教堂禮拜,外圍市集攤販終於在疫情趨緩後,生意恢復蓬勃。
攤商、菲律賓籍新住民溫真真表示,因為工廠的禁足令,連續數月無法擺攤做生意,「現在比較恢復了就很高興啊。」
攤商觀察,看護沒有穩定休假、薪資較少,工廠移工仍是消費主力。
溫真真表示,顧客大多來自工廠,看護則較少,「有時候他們照顧的人就一起推輪椅過來這邊。」
菲律賓籍看護工ZYRA近期在台產下新生兒,也決心轉往製造業發展,尋求更好的勞動待遇。
菲律賓籍移工ZYRA表示,自己希望能轉換到工廠工作,「我是一名單親媽媽,但在菲律賓還有家庭,要靠我一人養家,如果我又重回看護工作,看護的薪資是不夠讓我養家的。」
一度和工廠談好要去上班,但疫情期間國內看護缺工嚴峻,勞動部8月底實施禁止跨業轉換,ZYRA直接受到影響,無法如願以償。
桃園群眾服務協會主任汪英達指出,「至少有兩個媽媽生完之後本來要轉到工廠去,工作都找好了,就是因為這個禁轉令而讓她不能轉到工廠去。禁轉其實是完全限制了看護工可以獲得稍微好一點點、比較合理一點的勞動條件的選擇。」
台灣移工聯盟指出,1992年《就業服務法》制定以來,我國對移工採取的基本方針是「禁止自由轉換」,2003年改成在例外狀況下,准許同行業別的轉換;2008年則再開放有招募函的雇主可跨行業承接,但2021年在疫情下,窄門再被關起
勞動部勞發署組長薛鑑忠說明,目前規範為家庭看護工若跨業轉換,前14日須由同行業雇主優先承接,「依照今年1月到8月的數據,大概是2400人跨業轉換,所以目前大概9月、10月這兩個月跨業轉換人數,大幅降到一個月20到30人左右。」
不過限制看護跳槽到製造業,仍改變不了看護和廠工薪資待遇差距越來越大的現況。從1997年算起,家務移工薪資長年凍漲在1萬5840元,直到2015年調升一次,微幅增加到1萬7000元。反觀工廠移工受勞基法保障,24年來基本工資調升過10次,明年還會再調升至2萬5250元,兩者薪資差額會來到8250元。
桃園群眾服務協會主任汪英達表示,看護工的薪資和勞動條件極度不平等。
天主教希望職工中心督導許惟棟則指出,「看護工沒有保障的情況下,所以你留不住人啊,那禁止看護工跨行業轉換,可以解決看護工勞動條件很差的問題嗎?」
去不了工廠的ZYRA優先被直聘家庭承接,但是待沒多久,雙方都對彼此不滿意因此協議「分手」,ZYRA表示將持續重找工作,盼望有一天能到工廠就業,對她來說是翻身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