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爆發院內、社區感染 感染科醫師提醒:一月底前勿輕忽大意
黃立偉 張國樑/台北報導
發布時間:
更新時間:
新冠肺炎疫情持續延燒,國內爆發院內感染。昨(12)日新增的2名本土病例,一名是醫師,是院內感染;另一護士是他的女友,屬於社區感染。感染科醫師表示,治療過中麻醉醫師負責插管,距離病患最近,風險最高;但插管過程中,因為插入位置在下呼吸道,病毒量最多。飛沫噴濺,病毒會透過氣溶膠傳播周圍一兩公尺內,都有感染風險;如果防護衣穿戴不夠完備,風險更高。
台灣感染症醫學會理事長黃立民指出, 院內感染風險最高的地方就是手術室;雖然插管主要是麻醉醫師負責,但如果周圍協助醫師,沒有防護衣穿戴不完備,在一、兩公尺內距離,都有可能有感染風險。
台灣感染症醫學會理事長黃立民解釋,「下呼吸道的分泌物是病毒量最高的地方,所以插管的那段時間那幾分鐘,病人周圍的空間裡面病毒比較多,甚至空氣都有氣溶膠。所以這個時候是氣溶膠會產生的時候,它可能會飄一兩公尺,站在旁邊的人都是有風險的,所以防護裝備一定要非常的齊全。」
爆發院內感染的醫院,將採分艙分流,只出不進,相關39名醫護接觸人員匡列居家隔離,並移動相關病患到單人病室,隔離觀察14天,全院員工將在3天後,再次安排採檢。
台灣感染症醫學會理事長黃立民解釋,「下呼吸道的分泌物是病毒量最高的地方,所以插管的那段時間那幾分鐘,病人周圍的空間裡面病毒比較多,甚至空氣都有氣溶膠。所以這個時候是氣溶膠會產生的時候,它可能會飄一兩公尺,站在旁邊的人都是有風險的,所以防護裝備一定要非常的齊全。」
爆發院內感染的醫院,將採分艙分流,只出不進,相關39名醫護接觸人員匡列居家隔離,並移動相關病患到單人病室,隔離觀察14天,全院員工將在3天後,再次安排採檢。
黃立民表示,最好方式就是採檢兩次,並在兩週後再驗抗體。至於會不會造成社區感染風險?還是要看疫調結果。
台灣兒童感染症醫學會常務理事李秉穎表示,恐怕還要等21天後,1月底前都不能輕忽大意。
台灣兒童感染症醫學會常務理事李秉穎認為,「最好是21天,有加上潛伏期,然後在診斷又延遲一些時間的話,如果兩三個禮拜之內沒有出現相關的病例的話,我們就是可以比較放心。」
指揮中心預計下午將公布案839的詳細足跡;由於案839並非院內感染,而是遭感染醫師的護理師女友,屬親密接觸者、社區感染,加上這期間又有前往北部科大上課,匡列疫調同學目前採檢中,下午會進一步公布疫調結果。
台灣兒童感染症醫學會常務理事李秉穎認為,「最好是21天,有加上潛伏期,然後在診斷又延遲一些時間的話,如果兩三個禮拜之內沒有出現相關的病例的話,我們就是可以比較放心。」
指揮中心預計下午將公布案839的詳細足跡;由於案839並非院內感染,而是遭感染醫師的護理師女友,屬親密接觸者、社區感染,加上這期間又有前往北部科大上課,匡列疫調同學目前採檢中,下午會進一步公布疫調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