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例院內感染添1患者 3次採檢才確診
李亭 謝其文 王興中 / 台北報導
發布時間:
更新時間:
國內首例院內感染昨天又新增一例,是案34指標個案的兒子,雖然曾到醫院陪病,但兩次採檢陰性,第三次採檢才出現陽性確診。指揮中心認為他到醫院陪病時間短,應是與母親和姊姊同住時遭到傳染。不過外界質疑,院內感染和家庭感染怎麼界定?
由於案34之前曾傳染給一名清潔工、三位護理人員、案34的陪病女兒、同病房陪病家屬、同病房住院患者之後,現在又再傳染給她20多歲的兒子,使得這起群聚感染事件、人數增加到9人。專家表示婦人住院時間長,不排除兒子陪病時受感染的可能性較高,認為只要分析病毒的基因很快就能知道結果。另外專家也強調,潛伏期的長短並不能完全視為判斷症狀輕重的依據。
黃立民說:「通常病毒到哪個量會讓你生病,基本很多人是差不多的,所以潛伏期越長代表這病毒長得越慢,它累積的最高點可能會比較低。所以從這個觀點來講,如果它潛伏期是屬於長的,你就可以認為這個人最後的病毒量不會太高,他的症狀可能會比較輕微,可是這不是絕對的。」如果以案46院內群聚感染指標個案的兒子情況來看,前兩次採檢均未確診,有可能是因為前段的潛伏期病毒量不足,所以才驗不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