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
-
台股續創新高科技業一枝獨秀 逾300傳產中小企業減班休息
|產經美國對等關稅影響全台產業,勞動部今(16)日公布,國內最新減班休息數據共有333家、7334人,其中有242家業者透露,是受到美國關稅影響,其中又以金屬機電工業衝擊最大,有業者透露,現在面臨找不到訂單和客戶的情況,不過高科技產業仍然是一枝獨秀,今帶領台股繼續勁揚大漲272點,收在2萬5629點再創歷史新高。
-
電價審議委員會將登場 台電:電價方案由委員決定
|生活電價審議委員會將在9月中下旬召開,傳台電提出民生電價基本級距調漲6%、工業電價凍漲,不過衰退產業電費減半優惠要取消。對此台電回應,會將成本提供給審議會,再由委員決定電價方案。三三會理事長林伯豐則認為,如果取消相關優惠,業者恐怕很難生存。
-
2025工總白皮書公布 喊話新經長「漲工資不漲電費」
|產經經濟部長龔明鑫在昨(1)日說今(2025)年狀況特殊,應該重新檢視最低工資計算方式,工業總會今(2)日發布2025年白皮書,喊話應該「漲工資不漲電價」,龔明鑫表示將尊重審議會最終結果,並強調雖然高科技和傳統產業景氣有落差,最低工資仍需一致性,勞工團體則認為,工資調整不應該因為個別產業打折,應該額外撥補受影響的業者。
-
AI機器人成替代人力,人類該如何與它共處協作?【獨立特派員】
|文教科技台灣在少子女化與後疫情時代的雙重衝擊下,正面臨大缺工挑戰,其中製造業與服務業的缺工情況最為嚴重。在這樣的大環境下,AI實體機器人成為替代人力的重要解方,從餐飲業的內外場,到教育現場、醫療院所等多元場域,都已能見到機器人的身影,機械手臂也開始在工廠內取代勞工。真人與AI協作的時代已經來臨,長久的工作與生活模式面臨改變,如何找出改變的平衡點,將是未來的重大關鍵。
-
-
人口老化又缺工 瑞士研發工業用人形機器人
|全球有鑑於人口老化、勞力短缺的社會,缺工問題嚴重,瑞士一家公司推出專為工業打造的人形機械人,具有世界級的感測器組合、先進的運動能力、人工智慧驅動的任務控制,讓它能夠現學現賣,執行工業應用。
-
19廠商受美關稅衝擊實施減班 製造業占比最高
|產經美國對等關稅壓力籠罩下,再有台灣產業受到衝擊,勞動部今(16)日公布最新一期的無薪假,其中新增有16家廠商坦言受到關稅政策影響,實施減班休息,人數大約400多人,與月初公布無薪假數字增加5倍。此外,也有農民擔憂,政府若以美國水稻進口零關稅作為關稅談判籌碼,將影響本土水稻產業鏈的30多萬人,上午聚集在行政院前抗議。
-
新教宗選「良」作為尊號 背後藏使命並呼應時局
|全球梵蒂岡新教宗選擇良十四世(Pope Leone XIV)作為尊號,但是你知道短短一個字裡,藏著大學問嗎?不只要考慮到相同尊號的教宗有什麼事蹟,還要思考如何回應當前世界局勢與教會走向,有一定的取名邏輯。
-
「機器獅」大阪世博亮相 將可載人翻山越嶺助救災
|全球日本大阪世博會提供了永續科技的創意與無限可能性,其中令人眼睛一亮的是日本川崎重工業推出的「機器獅」。它動力十足,能載人翻山越嶺、走上車子無法駛入的地形,也可以深入人類不可能到達的艱困環境,執行救援任務。
-
2024年創有史以來最暖1年 全球均溫首破巴黎協定門檻
|環境根據歐盟「哥白尼計畫」最新發表的氣候監測報告,2025年3月是有紀錄以來歐洲乃至於全球溫度第2高的3月,只比2024年3月低了0.08℃;同時過去的這一年期間全球平均溫度超過工業化之前達1.59℃,首度突破巴黎氣候協定設定的1.5℃門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