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霸凌
-
《超人》闡述移民、良善精神 挨批政治意識形態灌輸
|全球電影《超人》(Superman)的主角是來自外太空、擁有超能力的英雄。導演詹姆斯岡恩(James Gunn)耗時3年製作新版電影,重新塑造角色形象,讓超人不再是金剛不壞之身,而是更貼近人性、有血有淚的存在。岡恩受訪時表示,劇情描繪的是移民與人性的良善,是美國精神的寫照。不過這些言論卻被批評為泛政治化,引發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支持者與保守派的不滿,認為觀眾進電影院是為了觀賞娛樂,而不是被灌輸政治意識形態。
-
兒少自殺死亡率不斷攀升,如何接住懸崖邊的孩子?【獨立特派員】
|社福人權近幾年兒童、青少年自殺死亡率不斷攀升。衛福部曾針對國高中生做調查,發現有一成左右國高中生曾經嘗試自殺。校園霸凌、課業壓力與人際關係,這些都是孩子經常會碰到的難題,尤其現今網路世代與社群媒體的過度使用,孩子面臨的問題更加複雜,容易感到挫折與無助。
-
雲林涉霸凌學生獲校長獎 校方:學生已改進並銷過畢業
|社會6月是畢業季,許多學校陸續舉辦畢業典禮,但雲林一所私立中學傳出涉及霸凌事件的學生,有人擔任畢業班級代表、還有人拿到校長獎,受害學生家長指控,這樣的安排形同是二度傷害。校方回應,涉案學生展現改進的決心,此起事件依法處理完畢。
-
AI進入育兒場域 專家指過早接觸將影響腦發展
|全球人工智慧已經深入我們的生活,成為隨身好幫手,許多家長還用它來幫忙育兒,讓現在的兒童很早就習慣於AI的便利,但也面臨過度使用的風險。因為少了自己解決問題的思考推理,以及總結整合的訓練,可能不利於大腦發展,而且要能判斷真假,聰明使用,其實也需師長正確引導。
-
4.9%青少年曾遭網路霸凌 調查:17%選擇不求助
|文教科技每年6月第3個星期五是國際「停止網路霸凌日」,董氏基金會上午公布青少年網路使用與心理健康最新調查, 4.9%的青少年在1年內曾有被網路霸凌的經驗; 17%青少年被網路霸凌時,選擇不求助他人;使用網路時間愈多,憂鬱程度愈高。
-
英首相會《混沌少年時》編劇 討論網路霸凌、擬在校園播放
|全球今(2025)年3月首播的英國迷你影集《混沌少年時》,講述一名青少年受到校園網路霸凌,與厭女情結影響,最終失控並殺害女同學的暴力事件,引發全球關注討論。英國首相施凱爾31日會見共同編劇索恩,支持在校園內播放本劇,關注日益嚴重的青少年犯罪問題。
-
美中學禁上課使用手機 學生專注力提升、逃課狀況減少
|全球很多研究顯示,智慧型手機和社群媒體是造成青少年焦慮、憂鬱的主因之一。如何提高青少年面對數位工具的心理韌性,成了教育的關鍵課題。有的國家立法限制15歲以下的青少年使用手機,美國維吉尼亞州一所中學就使用磁鎖袋,讓學生無法使用手機,專心上課。
-
金賽綸之死揭南韓娛樂業病態文化 專家:如現實版《魷魚遊戲》
|全球南韓24歲演員金賽綸日前於家中身亡,再次引發外界對南韓娛樂產業的批評與討論。童星出身的金賽綸在2022年爆發酒駕事件後,不但葬送藝人生涯,同時也開始遭受網路霸凌。專家認為,不只金賽綸,南韓演藝圈近年一連串的藝人離世,都是因為承受過大的輿論壓力導致,並將這種拋棄犯錯藝人、裝做什麼都沒發生的社會現象,比喻為現實版《魷魚遊戲》。
-
台灣跟進Instagram青少年帳號 16歲以下自動設為不公開
|生活Meta旗下社群平台Instagram在亞太區各國陸續推出青少年帳號,台灣也正式上線,未滿16歲的青少年無論是現有或新註冊的帳號,都將自動設為不公開,並會進行敏感內容的限制,若想切換為公開設定,還必須取得家長同意。
-
性平會稱林郁婷跨性別選手引議 教育部:文字過於簡略造成誤解
|文教科技教育部在去(2024)年12月底召開性平委員會大會,性平會委員關心林郁婷在巴黎奧運期間遭遇的網路霸凌事件,要求體育署報告事件的處理過程及維護選手權益的具體作為,不過會議紀錄卻明載「將以拳擊選手林郁婷為例,保障跨性別選手參賽權」引發爭議。教育部澄清是結論文字過於簡略而導致外界誤解,已下架更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