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江
-
丹娜絲後續》七股顧沙洲|沙源流失背後的原因、衝擊與省思?【我們的島】
|環境台南七股潟湖,長年以來是蚵農、漁民、觀光業者賴以維生的場域,也是守護沿岸聚落的重要屏障。然而,河川輸沙量減少,以及突堤工程對自然流沙的阻斷,這片水域與三座沙洲正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今年的丹娜絲颱風又給七股沙洲帶來什麼樣的新危機?
-
天馬電台招商濟冬無成 爭取設台語文化園區
|臺南安南區的中心點有一个天馬電台,進前是中央廣播電台咧使用,自從遷走了後,遮就無閣開發。地方這十幾年來推展公民運動,毋若成立村廟樂團,嘛為家鄉寫歌,到今攏毋捌斷過。這馬也當咧連署爭取共天馬電台基地變做國家級的台語文化園區,重新共遮活化。(此則新聞標題、導言、內文皆為臺語文。)
-
天馬電台舊地做台語園區 連署2日200人支持
|佇臺南的安南區有一个天馬電台,進前是中央廣播電台咧使用,遷走了後,基地就無閣再開發,欲13年無咧使用。這馬有地方團體發起連署,欲向政府爭取佇遮設台語文化園區。市政府回應講,土地是國產署的,會閣和中央參詳。
-
台江建庄兩世紀 臺南社大辦「台江宴」謝平安
|年尾,臺南社大的台江分校有辦一場台江宴,來謝平安、唸歌詩。料理班的老師和學生,用在地食材做出台江的新菜色;另外作曲班的學員,上台表演母語歌曲。毋但傳承文化,嘛共臺灣過年的氣味揣倒轉來。(這條新聞導言、標題、內文是臺語文。)
-
市區也可見黑面琵鷺 台南山海圳國家綠道增添景點
|地方台南安南區海尾路2015年開闢後,綠道兩側魚塭生態豐富,近幾年也常捕捉到黑琵蹤跡。而今(2022)年第1批飛來海尾魚塭的黑面琵鷺,近期也被台江流域志工捕捉到身影,約有30幾隻,近年來最多,市區也可以看黑琵,讓山海圳國家綠道更添景點。
-
-
-
黑面琵鷺普查較去年同期多1300隻 數量創新高
|環境台江國家公園管理處13日普查黑面琵鷺度冬族群,雲林、嘉義、台南、高雄等四地總計3315隻,超越去年同期的2045隻,增加1300多隻。台江國家公園研判,除了台灣環境變好更適合黑琵度冬外,跟全球氣候變遷也有關係,而11月初並非黑琵的最大量階段,推測12月至明年1月,還可能有新高數字出現。
-
外來種亞洲錦蛙繁殖力強 無綠地工業區也現蹤
|環境外來種亞洲錦蛙入侵台灣後,因繁殖力強,從南部一路已擴散到中部,連沒有綠地的工業區都看到他們蹤跡。針對外來種強勢入侵,台江國家公園去年移除亞洲錦蛙破千隻,數量十分嚇人。
-
降雨日數少、海平面升 七股潟湖愈來愈小
|環境氣候變遷導致降雨天數變少、強度增強,沿海地區還有海平面上升的問題。在這個趨勢下,像是大型滯洪池的七股潟湖顯得更重要,但是它正面臨嚴重的淤積問題,該如何延長七股潟湖的生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