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
-
馬太鞍遷村或中繼安置成難題 回望台灣重大災難如何重建?
|環境馬太鞍溪堰塞湖潰壩釀災,受災嚴重的佛祖街有71戶具居住隱憂,其中有39戶規劃在台糖用地興建中繼屋。災害後花蓮縣府曾評估遷村,但受災戶希望能「離災不離鄉」。返回家園可以是選擇題嗎?這個問題在921地震與莫拉克風災皆曾進行討論,無論是原地重建或異地安置,仍要仰賴政府與社會協助,公視新聞網整理歷來重大安置政策,一次看懂災後重建議題。
-
西螺大橋通車逾72年 12月起全橋封閉補強
|地方西螺大橋1953年完工通車到現在已經超過72年,近年因為鋼構鏽蝕、橋墩裂縫等等狀況有安全疑慮,因此彰化與雲林縣政府向中央爭取經費辦理維修補強工程,預計12月開始將進行全橋封閉進行整修工程,施工期約400天。
-
立院提高退休警消所得替代率 銓敘部:年底完成計算
|生活立院三讀通過《警察人員人事條例》,將退休警消所得替代率調高到80%,行政院聲請釋憲,也沒有列入明(2026)年度的總預算,引發熱議。內政部要等釋憲結果,銓敘部則說預計12月底前完成退休所得替代率的計算,相關資訊系統目前正在建置測試中。另外,針對深夜危勞津貼打算擴大適用範圍,從原本的外勤納入值班、備勤,警政署說6都支持,但希望中央能支應預算。
-
冰島火山爆發9擺 小鎮居民搬厝、有的希望重建
|冰島有一个小鎮格林達維克(Grindavik),對2023年12月以來,就一直有火山爆發。經過9改火山爆發了後,車路、人家厝攏開始有必縫,部份居民無法度忍受這款環境,開始搬厝,毋過嘛是有一寡人繼續守牢咧,希望重建家園。(新聞標題、導言為台語文)
-
冰島小鎮近期9次火山爆發 路面房屋現裂縫居民紛紛遷移
|全球冰島漁業小鎮格林達維克從2023年12月以來,陸續發生火山爆發。經過9次火山噴發後,當地路面、房屋出現裂縫,多數居民因為不堪頻頻受害選擇搬家,但仍有部分居民期盼重建家園。
-
購新屋半年即大面積冷凝發霉 疑上下樓全日冷氣開最低溫影響
|地方高雄有民眾購買在地知名建商的新建案,去(2024)年12月交屋,今年5月開始裝潢後不久卻發現,天花板出現大面積冷凝現象發霉,詢問建商才得知,建商將樓上及樓下租給某駐台單位人員,2間住戶疑似冷氣溫度都調到最低且全天開啟,導致溫差大冷凝嚴重。對此建商回應,有要求租客調高冷氣溫度,並有居中協調過,但協調沒共識,建議屋主循法律途徑解決。
-
法國新總理剛請辭4日 馬克宏再任命同一人接總理
|全球6日法國新總理勒克努(Sebastien Lecornu)才宣布請辭,成為法國史上最短命的總理後,不到1週,總統馬克宏(Emmanuel Macron)又再度任命他擔任總理。這也讓極左跟極右的在野勢力都強烈不滿。但勒克努這次回鍋沒有太多時間準備,必須在13日送出2026年預算,才來得及在今(2025)年結束前,讓新預算過關。
-
丹娜絲條例增列250億助堰塞湖災後復原 工期延至2030年底
|政治因應馬太鞍溪堰塞湖潰壩釀成嚴重災情,行政院今(9)日通過《丹娜絲災後條例》修正草案,預算追加250億元至850億元,預計用於挹注堰塞湖調查、災民安置、下水道清淤修繕等災後復原項目,並將復原工作期程延長至2030年底,全案將送請立法院審議。
-
MOFs研究獲諾貝爾化學獎 結構如妙麗魔法手提包
|文教科技今(2025)年諾貝爾化學獎,由日本京都大學的北川進、澳洲墨爾本大學的英國學者羅布森(Richard Robson)以及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的亞基(Omar M. Yaghi),3位學者共同獲獎;評審指出,3人從上世紀末奠定的「金屬有機骨架」材料學基礎,讓化學家能建構充滿微孔的分子結構,用於從空氣取水、二氧化碳捕捉,與儲存有毒氣體和催化反應。3人將共享1100萬瑞典克朗,並於12月10日舉行頒獎典禮。
-
氣候異常日本今秋將縮短 太平洋反聖嬰機率達7成
|全球中秋節象徵著秋意漸濃、氣候轉涼,不過今(2025)年的季節腳步恐怕會變得異常。隨著全球氣候變遷加劇,日本才剛經歷破紀錄的酷暑,氣象廳卻預測,部分地區的寒冬可能比往年更早報到,秋天或許會更加縮短。同時美國海洋暨大氣總署也警告,太平洋出現反聖嬰現象的機率超過7成,全球氣候走向恐會再出現劇烈變化。
